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2021-06-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并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从民族解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说,从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都归于失败,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了新中国。最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方向将由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合力所主导。

  世界历史的转折往往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相关。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看来,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世界上是十月革命,在中国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登上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舞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浴血奋战,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教授梁星亮表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告诉记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了国家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甘晖告诉记者,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坚定地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杜林渊表示,人民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根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升华。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认为,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表明,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00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中国共产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达认为,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类发展、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的博大胸怀和务实担当。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对百年党史的认识离不开对中华文明史的理解。如何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角度、从文明交往互鉴的视角去认识和阐释新时代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这需要将大历史中5000年的长时段视野和近两百年的中时段视野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独特意义。王震中认为,要有国际视野,关注世界重大事件,在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同时要有大文化的视野,将党的光辉历史放置在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局中去认识。

  古代丝绸之路曾经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以独特的东方智慧为世界发展开出良方。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一带一路”倡议是从中华文明历史深处走来的,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包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基因。

  钟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所取得的。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陆航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赵明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