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减贫脱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2021-06-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使得全体人民共同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

  中国共产党把消除贫困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行动,通过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全党目标一致、上下同心。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为减贫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步推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认为,正是通过抓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机制,将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贯彻落实有效结合;通过动员和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物力、财力优势,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干部积极主动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贫困群众主动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增收致富。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回顾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扶贫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理性化、系统化的过程。例如,《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2011—2020年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把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攻坚难题,取得了许多具有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的伟大成就。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指明了新时期脱贫攻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两个字,是十八洞村脱贫的精髓。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其核心的含义就是用“精准”的思想来治理贫困。只有每一个环节做到精准,才能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只有坚持真抓实干、因地制宜,才能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只有通过加强考核监督,严肃问责整改,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成效,使其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精准扶贫”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扶贫的原则,通过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等不同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有效帮扶,将宏观的顶层设计具体化。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认为,中国共产党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回答,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过程中的理论能力、理论智慧和理论创新。

  “正是在这种科学精神引领下,我国制定了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实现了贫困数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认为,脱贫攻坚实践既没有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没有调高标准、吊高胃口,稳定实现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建议,积极借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的经验,从产业扶贫、产业兴旺到产业振兴,从绿色生态减贫到生态宜居等,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

  共同意志与行动铸就历史伟业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恩科洛·福埃认为,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广泛动员各方力量,采取了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鼓励农民创业、发展电商,开展消费扶贫等举措,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为人类减贫提供了中国建议和中国方案。

  驻村帮扶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华中科技大学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表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选派驻村干部,解决“谁来扶”的问题。2013年开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落实扶贫政策、强化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通过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了脱贫攻坚合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表示,中国共产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东部省市与中西部省份开展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军队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意志与共同行动铸就历史伟业。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认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记者 陆航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韩卓吾)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