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扶贫新区谱新篇

2021-0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初夏的甘肃陇南,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的大好风光。走在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区,可以看到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现代城市的元素在这里一应俱全。可在过去,这里曾是甘肃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现如今,这里洋溢着生机盎然、幸福和谐的景象。

  易地搬迁展新颜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区大部分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交通闭塞,水源匮乏,加之耕地少、土层薄、坡度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被贫困问题困扰。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怀对陇南反贫困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他表示,受地理环境影响,在这片特困地区展开就地扶贫开发成本很高,就地实现脱贫难度大;而实施整体易地搬迁是这片特困地区走出贫困、走上富裕道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2016年,甘肃省和陇南市因地制宜,决定对这片特困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扶贫之路。“坪垭藏族乡是陇南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全乡9个村中的8个村整体搬迁,总投资4.694亿元,建设用地745亩,涉及1236户5731人。2018年,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村民搬迁入住。”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回忆搬迁经过时仍心怀感慨:“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因为脱贫成效显著。”

  王思保介绍说,以前村民住在山上,交通不方便,传统农业种植以小杂粮、玉米为主,耕地、驮运全靠大牲口。现在安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进行建设。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条有效精准扶贫路子,不断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使村民快速适应了现在的生活。此外,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谋生能力,村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大幅改善,村民生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以往“交通靠走、运输靠驮、通讯靠吼、照明靠油、吃水靠背、吃饭靠天、做饭靠柴”的生活方式。

  扎根新区谋发展

  让易地扶贫搬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是当地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李怀表示,“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是一个紧密关联的系统工程,哪个环节解决不好,都会重新回到原点。了解和解决村民的核心诉求是关系精准脱贫成败的关键。

  为此,陇南市和武都区两级政府花了一番“绣花”功夫,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基础,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有技能、能致富”的目标,通过整体规划、分批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引导,实现由村民向新市民的身份转变,不断增强搬迁村民的归属感。

  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武都区政府对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建成1.4万亩花椒林带,建设了两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千亩核桃示范园、千亩“双椒”示范园,借助东西协作扶贫机遇,引进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引进企业建设肉兔养殖场,辐射带动3000多户村民种植牧草以增加收入。大力发展电商,通过直播带货和网络销售,提高农产品销量。以特色饰品加工、兴办农家乐、民俗体验等方式,积极打造民俗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与此同时,当地还积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组织,推行“党支部+”模式,创建现代新型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为搬迁新区可持续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组织保证。

  居住环境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坪垭万金生态养殖场上班的马正清说:“在家门口就可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我再也不用远离孩子和父母了。感谢党和政府使我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

  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现在,陇南市武都区正踌躇满志,向乡村振兴进军,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着力把坪垭易地扶贫搬迁新区建设得更好。

  兰州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毛锦凰表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就需要把乡村振兴和定点帮扶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找准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找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样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走得更扎实、更开阔。

  李怀认为,陇南市武都区坪垭易地扶贫搬迁新区走出了自己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要保证人民群众稳定脱贫,就要居安思危,建立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长效机制。

  为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武都区政府积极把“产业富民”作为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政府引导、产业培育、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示范社创建,积极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带动技术、物资、资本、人才向农业全产业链聚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改变,用文明新风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毛锦凰认为,乡村不管怎么发展,其立足点必须始终盯着乡村实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转化,就业脱贫与人才振兴的衔接,扶志、扶智与文化振兴的结合,绿色减贫与生态振兴的转化,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的融合等工作,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稳定增收。

  如今的陇南,一条条希望之路、致富之路、民心之路为本地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陇南市上下正一鼓作气发挥脱贫攻坚精神,苦干实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朱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