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亮丽画卷

2021-0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底,云南宣布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绿春县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98.7%,其中拉祜族、瑶族两个少数民族属于“直过民族”。“直过民族”是指从原始社会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一段时间里,“直过民族”地区发展条件落后,贫困问题突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平河镇大头村村委会拉祜寨曾经是绿春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贺琳凯表示,20世纪90年代,全村除政府帮助建盖的11户石棉瓦顶的空心砖房外,其余都是竹子搭建的草棚房,一家几口人挤在几平方米的草棚内,冬不遮风、夏不挡雨,长期依靠政府救济,饥一餐饱一顿,衣衫褴褛,过着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小部落”生活。

  贺琳凯表示,拉祜寨只是云南脱贫攻坚战场的一个缩影。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样,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据了解,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云南有4个,迪庆州、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中,122个有扶贫任务,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27个深度贫困县。按照国家统计标准,2012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4%。贫困一直是千百年来云南人民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摆脱贫困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如今,云岭大地上各族群众笑开颜。截至2020年底,全省贫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其中,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88个贫困县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标,实现建档立卡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农村人口看病报销比例达90%……统计数据显示,云南贫困群众的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7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万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满、获得感满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周智生表示,“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工作模式,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农户个体性生产与特色产业扶贫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区域生态建设与整族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等“法宝”,助推“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这为世界提供了实现整族脱贫发展的中国路径和经验。

  巩固成果 振兴乡村

  生活在滇、藏与缅北交界地的独龙族是“直过民族”、跨境与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民族,同时也是在2018年率先宣布整族脱贫的民族。2020年底,云南所有“直过民族”、跨境与人口较少民族都先后脱贫。那么,脱贫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成为摆在云南面前的又一个时代命题。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高志英提出,调查研究发现,从外源性发展动力转化为内生性发展动力下的乡村振兴才是正道,内生性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本土人才的振兴。以本土人才赋能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对更多的村民进行因族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的人才培养,使其在眼界、思路、观念与技能等方面从脱贫攻坚人才向乡村振兴人才转型,以其内生动力保证乡村的可持续振兴。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表示,为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落脚于乡村发展的基础承接单位——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村寨凝聚着山、水、田园、文化与乡愁,是旅游资源富集地,也是实现旅游品牌引领和产业联动的最佳载体。打造旅游村寨是各族人民共赴小康的必由之举,而其关键乃在“活化”,重在激发村寨内生“造血”能力。

  未来,云南要直面新变化和新需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未认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云南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内容,必须加强对易返贫人群的监测与帮扶,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扶持机制。一方面要促进扶贫产业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接续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已脱贫的县、村的带动作用,探索多元化的资产收益扶贫后续扶持机制,为提高脱贫质量提供后续产业就业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应新需求的治贫机制和乡村振兴机制。

  记者 李永杰 曾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孙龙)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