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首次在中国大地树起“共产党”大旗

2021-03-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开栏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创办了众多富有影响力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红色报刊。“期刊”版即日起特开辟“报刊史话”之“红色印记”栏目,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或间接创办的红色报刊的历史,呈现党的光辉岁月,用学术的语言、灵活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初,被毛泽东誉为“旗帜鲜明”的《共产党》月刊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传阅一时。稍早,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人朝“新路”加速迈进。1920年8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成立首个共产主义小组,为加强宣传与交流,他们还决定创办新刊——《共产党》。大约3个月后,《共产党》第一号于11月7日在沪上问世,时值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之意,含乎其中。该刊设定“每月一次”,“七日出版”,“定价一角”,由李达主编。有研究者指出,上海渔阳里2号即李达夫妇之住所就是该刊编辑部所在地。而李达之所以担纲重任,主要源于其教育经历、知识背景——留学日本,师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河上肇,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阐释革命学说游刃有余。自此,在李达主持下,《共产党》之旗帜在各地秘密伸展开来。

  同志者吹响革命号筒

  从1920年创刊至1921年结束,《共产党》前后共出第六号。其中,第二号出版于1920年12月7日,后中断数月,第三号至第六号,分别于1921年4月7日、5月7日、6月7日、7月7日面世。可以看出,该刊编发曾一度停顿。并且,第六号封面虽标7月出版,但据其所载《劳动周刊》等内容推测,本期至少在8月之后方可见到。月刊何以脱期?据相关研究,主因乃经费不足。李达与同人勉力支撑,刊物得以延续,自始至终,共计发文50余篇。鉴于当时社会环境,这些论说、译作或不具名或以笔名示人。例如,刊物固定栏目“短言”——类似“时评”,皆未署名。至于笔名,则有近20余个,如“胡炎”“P.生”“格林”“吉生”“TS”“CT”等。

  革命号筒背后,究竟何人发声?据学者韦明考述、总结,《共产党》约有十余名撰稿人。其中,“短言”第一篇及最末一篇皆出自陈独秀手笔,而《告劳动》之“TS”亦为陈独秀的化名;“胡炎”“江春”系主编李达;至少贡献了8篇译文的“P.生”乃沈雁冰即茅盾;“震寰”“震瀛”“震雷”皆属欲以思想“震动瀛寰”的袁振英;“朗生”为沈泽民;“CT”为施存统;“石逸”乃李震瀛;“格林”即谷林;“汗”“均”是李汉俊;“A.T.”“AL”或为杨明斋;“李穆”则极可能是“李少穆”;等等。这些编撰者非偶然集结,彼此间颇有关联。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施存统、沈雁冰、沈泽民、袁振英、杨明斋等曾先后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有同志之谊。余者如谷林时任国际青年团东方支部书记,李震瀛为工人运动领袖,李少穆则受陈独秀影响倾向共产主义。可以说,是共同的政治理想将他们凝聚一处,合力打出“共产党”之旗号,从而写下党史上重要一笔。

  “以俄为师”

  有文章指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共产党》,或效仿列宁主编《火星报》来为建党做准备。实际上,李达等人对俄国共产党的学习不止于宣传策略,革命后的俄国在党政及社会、民生等层面的新变更是《共产党》着力介绍、研究的对象。例如,该刊第一号,起首“短言”就呼吁“中国劳动者”“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开宗明义后,《列宁的历史》《列宁的著作一览表》《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共产党同他的组织》等详细介绍了俄国共产党的领袖、历史及其组织方法;而《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共产党第九次大会》等则侧重说明新俄之现状,笔触所及,一片热切。显然,以上文章无不与俄国形势密切相关,其篇目数量占本期总量的3/4。纵览各号,革命的俄国始终是《共产党》所刊文章内容的重心,如《俄国劳动革命史略》《无产阶级的哥萨克兵忠告世界的工人》《关于新俄教育的一夕话》《劳农俄国的教育》《俄国青年之运动》《劳农俄国的劳动妇女》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经验、成就,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钦佩、步武之意。

  重视学习的《共产党》持续关注各国共产主义运动,它特设专栏“世界消息”,譬如窗口,从中了解、把握革命潮流。该刊第一号的“世界消息”,将目光投向德国、匈牙利、美国、葡萄牙以及俄国,关注当地政治动向。此后,法国、意大利、捷克、波兰、澳大利亚、日本、丹麦、英国等地工人运动、党派集会的情形亦得到及时披露。此类消息表明,以俄国为中心,革命影响正波及欧美、东亚,《共产党》努力将这一势头引入国内。作为呼应,刊物再辟“中国劳动界”“国内消息”,记录“上海法租界电车工人罢工底(的)胜利”“广东土木建筑工人大罢工始末”等工潮经过,通报“长辛店工人会成立”“上海烟草工人会将告成立”等工作进展。借助国内外消息,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之眼界、胸怀,略见一斑。

  致力于再造新邦

  《共产党》引介马克思主义,落脚点在于改造中国。以《告劳农兵》为例,文章先就共产主义为广大工农兵树立革命理想:“在共产主义下面,你们的工作时间将大大的减少”,“你们自己组织起来的平民的政府将要为你们开设不要钱的学堂,你们的孩儿们将受义务的教育”。“总之,一切享用全是你们自己的了,因为一切全是你们合力所造。”在揭示、批判国内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之后,作者依阶级学说启发底层民众“认定你们的仇人”——官僚、军阀、资本家和外国侵略者,再“和全世界的劳农联络”,以“俄罗斯的劳农兄弟们”为榜样展开不懈斗争。

  破除旧世界,需要发动大众力量。作为领路者,《共产党》刊发文章时注意廓清自身思想。《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等文,从“生产和分配”等关键问题入手,区分了“马克思派的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批驳了当时具有一定影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在组织内部起到了正本清源、统一认识的作用。再如,针对国内纷繁复杂的时局,《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等篇,在指明“‘省’自治运动”不可得,无政府主义又不合时宜的基础上,力主“无产阶级专政,是完成社会革命的手段,也就是达到共产主义的手段”。如此,《共产党》的编撰者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日后扭转乾坤打下良好基础。

  近代中国,报刊被视作传播文明的利器之一,承此风尚,《共产党》新声初试。在陈独秀、李达等人引领下,该刊以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俄国为主要宣传对象,致力于输入革命思想。围绕共产主义,刊物说明了社会革命的缘由、路径和前景,讲述了共产党的历史、组织与使命,展现了中外各国工人组织的斗争经验及其阶段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并领导群众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在知识分子中激荡、碰撞。《共产党》的编撰群体大都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受到过《新青年》的启发,体验过十月革命的冲击,一番比较,他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遂不避艰险,以《共产党》为武器,团结同志,播撒火种。该刊在为大众鼓与呼的同时,记录了先驱者的探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于此,民族复兴的号角更加响亮。时至今朝,过往如昨,百年光景的《共产党》以其镌刻的激昂文字鲜活依旧。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振)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