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哲学日”山西大学系列报告开场

江怡:“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2023-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3年11月13日晚,山西大学哲学学院2023年以“确定性”为主题的“世界哲学日”活动开幕式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报告厅举行,江怡教授以“如何从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为题做了开场报告。

  江怡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确定性的追求,从古至今关于确定性的讨论从未停止。通常,我们未经审视地将确定性视为不确定性的对立面。但是,今天所说的确定性概念包含的思想内容已经无法简单地用不确定性概念加以解释,确定性问题越来越变得可见却无法把握。因而,目前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询问不确定性问题而展开对确定性的反思。

  江怡指出,哲学家们对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反思。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确定性的寻求》(1929)中提出了实用主义的确定性,主张把我们的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或者行为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在通常理解中,数学是人类知识中最具有最确定的学问。罗素和怀特海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三卷本的巨著《数学原理》提出,将数学建立在逻辑之上。然而,美国数学史专家、数学哲学家莫里斯•克莱因在《数学:确定性的丧失》(1980)则指出,人类非理性的直观活动会直接影响到人类数学的理性推理。江怡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克莱因的观点摧毁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可能导致人类对真理的丧失。这种直觉主义在维斯根斯坦从前期思想到后期思想的转变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维特根斯坦的晚年著作《论确定性》(On Certainty)(1969)讨论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江怡指出,《论确定性》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很多哲学家为这本书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读:马尔康姆(Norman Malcolm)在《回忆维特根斯坦》(1958/1984) 中给出一种正统解释。克里普克(Saul Kripke)在《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1982)提出怀疑论解释。卡维尔(Stanley Cavell)和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提出一种非怀疑的解释。以夏洛克(Daniele Moyal-Sharrock)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学派的学者们对此的新解释 ,被称为“第三个维特根斯坦”。

  江怡指出,人们通常认为,命题知识是把握人类知识的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因此,命题知识是很确定的。但《论确定性》的目的却是要致力于区分确定性和知识。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所有关于确定性的误解恰恰就在于我们错误地使用了语言。在讲座中,江怡将维特根斯坦关于确定性的论述分为四部分:

  第一,滥用“我知道”来提出某些命题。我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使用“我知道”命题:一种是直接体验或特定情况下使用“我知道”命题来指称一些直接或特定的事物;另一种是数学命题,在任何时候都显示有效。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才能使用“我知道”,否则就是对“我知道”命题的滥用。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遵守规则的问题。他指出,遵守规则是以知道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为前提的,后者就是一种出错的情况。因为存在着不断出错的情况,所以,遵守规则本身是不确定的。

  第二,信仰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可能是错误的,但信念因具有确定性而不会出错,信念只存在可接受或不可接受之区分,不存在使信念为真为假的情况。知识是认识者与事实的关系;信念则是相信者与所相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信念对象就是相信者之内的,而不是之外的客观对象。由知识产生的心理状态是怀疑。怀疑不是对所相信的东西的不确定,而是对知识内容的质疑。当我们谈论所相信的东西时,不包含任何的怀疑和不确定性。

  第三,确定性与真的区别。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里特别明确提出存在两种确定性,即主观的确定性和客观的确定性。主观的确定性保证完全可错,而客观确定性则保证完全无错。错误只会出现在我们的语言游戏中。真只对有根据的事物有效,但对根据本身则无效。根据就其本身而言是确定的,根据本身没有真假之别。信念是上位概念,知识是下位概念,不能用下位概念定义上位概念,只能用上位概念定义下位概念。确定性只存在于对真假问题的选择决定之中,对于不可出错的根据本身就没有真假选择。维特根斯坦始终相信,我们的信念本身不存在真假问题,只有我们所相信的事实可能为真为假。

  第四,知识与确定性的区别。维特根斯坦指出,知识与确定性属于不同的类型。但它们不是两种心理状态,而是我们所关心的两种命题形式。知识不包含可以去怀疑的理由,它关心的就是理由。但确定性却意味着对人们相信知道的一切毫无疑问。确定性关心的不是理由,而是怀疑。因此,我们是以知识和确定性玩不同的语言游戏。知识包含着为人们所知道的事物做出辩护的可能性。而确定性不包含要求为确定的事情辩护或不辩护的可能性,那里只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恰当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我们惯用的规则。

  江怡认为,维特根斯坦是通过对确定性与知识、怀疑和真等概念的区分,表明确定性与信念有关,与不可怀疑的基本命题有关。信念与知识性命题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可以给出理由的,因而也就是可真可假的。维特根斯坦是以对确定性的辨明,向我们提出了两个论证:其一,确定性与知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范畴;其二,一旦确定性得以界定,我们就可以描述不确定性的范围。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主要就是在用人类具体活动和语言游戏去描述不确定的东西。正由于知识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东西去规定它们。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个用于规定不确定性的东西就是日常使用语言的语境。

  江怡指出,由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第一,确定性的反面是怀疑而不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不是一种充满怀疑的心理状态。不确定性是知识层面的,具有“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句子形式,不是信念层面的。相反,确定性是关于构成知识基础的信念。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并由我们的经验验证,但信念来自我们的生活形式,这是我们经验的基础。通过我们对环境的体验,知识使我们能够确定世界上的事物。

  第二,主观和客观的确定性是关于我们的信念,它导致世界上事物命题的真假。如果客观确定性没有错误,那么我们的信念在这种确定性上有可能为真为假。但对于不确定性,根本就没有真假之分。但是,不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感,通过这种感觉,我们可以质疑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正是我们感到不确定的东西,让我们对在特定环境或情况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有一些了解,以及我们在现实中存在的感觉,就像焦虑或烦恼让我们知道我们处于什么情况。不确定性也是我们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没有足够的了解,这超出了它们的真假。

  第三,不确定性和经验。虽然我们的行动遵循决定我们在行动中语言游戏的规则,但规则并不决定我们正在做什么样的行动。这意味着,在语言游戏中,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是不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后果对于游戏中的玩家来说是不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对于游戏中的玩家来说是正常的;经验在语言游戏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经验和遵循规则来玩游戏。规则阐明了游戏的一般情况,经验告诉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然而,没有任何规则和经验可以教会我们在游戏中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意味着未来会发生什么是不确定的或意外的。

  第四,如何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由于经验和知识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游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在游戏中按规则行事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总是违反规则也是正常的,这会在游戏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些后果是游戏的一部分,由我们的行为组成。同时,游戏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也需要根据经验来应对变化。因此,出现新情况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习惯于在新情况下行动和生活。江怡指出,维特根斯坦承认知识的不确定性,试图通过某些信念使不确定性安定下来,并建议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在我们的语言游戏中被实例化。语言游戏与知识有关,这意味着它们是关于我们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我们的语言。由于我们对游戏知识的缺乏,我们是否可以永远正确地使用我们的语言,这总是不确定的。

  讲座最后,江怡指出,面对不确定性应当是我们从事语言游戏的一种常态。确定是短暂的,确定的东西是稀少的,不确定的东西是经常的,甚至是永远的。我们总是处于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当中,我们不可能获得一个完全确定的世界。当我们要追问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不是在我们的经验当中追问,我们一定是在我们已有的信念当中追问。确定的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信念之中,而不存在于我们的知识之中,或者不存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之中。这就是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的必由之路。

  在答疑环节,听众踊跃提问,江怡对“主客观的确定性分别如何界定?”“私人语言是否具有确定性,私人语言是否有讨论的必要?”“确定性与神圣性之间的关系”“人类历史的必然性与信念的关系”等问题都给出了清晰而富有智慧的的解答,并就学生们提出的应当如何做人、如何求学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心得感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4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采取线下方式,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报告厅进行。

  (供稿: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董化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