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在芜湖召开

2023-1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2月1日至2日,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海内外20余所高校的5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辛涛副校长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阐述中华文论话语建构的三个方向:知识体系的发掘、梳理与重建,理论体系的发现与建构,以及价值体系的了解与传递。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提出,“文明互鉴”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重视输出,要在交流互鉴中推陈出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林宗正教授回顾了近40年北美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中华文论话语建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对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提出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立“情采—通变”文论体系的构想;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论述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象的“本体”概念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梳理了六朝至清代关于“池塘生春草”的阐释史;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提出建构“文化心灵诗学”的设想;四川大学刘文勇教授评析了当下中华文论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种种“焦虑”;四川大学普慧教授结合汉语史、民族史与佛教史通过个案考察了丝路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安徽师范大学张勇教授揭示了儒释道三教互鉴与六朝佛教诗学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三个分会场的讨论中,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论题涉及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中西文论比较、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提出,用中国话语建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迎接中国文论的“能动”时代。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认为,“比象”应成为中国美学的“元范畴”,从而为“比兴”提供世界观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提出建构“物之诗学”设想,包括物色与物候、风物与造物、观物与玩物等层面。武汉大学高文强教授从“折于中观之智”与“通于空观之变”角度论述佛教般若观对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姚爱斌教授通过个案论述“风格”与“文笔”语义之异,反思中国现代文学风格论的学理缺失。论坛内容丰富,讨论气氛热烈。

  大会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张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蔡德龙教授、台州学院高平教授作小组总结,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作大会总结。在四位教授的精彩总结中,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张公达/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