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新书发布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

2024-0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游红霞)1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新书发布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3年10月出版发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新书发布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陈圣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陈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韩国鲜文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温州大学,上海古猗园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谱系化考量

  在开幕式上,权衡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的出版,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责任意识,该成果集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团队十年之功,在海量数据汇集的基础上,辅以图形、图像、地图等形式,对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谱系化的考量,极具创新性和前沿性,为解读和阐释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郑崇选在致辞中提出,该书从非遗图谱编制的独特角度出发,将大量的非遗资源列入文化谱系进行考量,建立起一套有关非遗图谱编制的方法体系,可谓是中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典范,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与学科的前沿性,为我国非遗保护与研究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为我国非遗图谱的编制工作提供很好的示范性样本,并对其他学科的图谱化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陈圣来在致辞中阐述,我国是非遗大国,集聚着海量的非遗资源,需要进行广泛的挖掘、悉心的整理和科学的研究。在非遗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空缺需要填补,有许多基础需要夯实,为此,编写一部非遗图谱集成尤其必要。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非遗资源收集、整理和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创新性、通识性与普惠性,使零零总总的非遗资源有章可循、有谱可查、有图可观,希望课题组与时俱进,加入现代技术手段,使非遗图谱向着科技化、可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陈圣来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陈平讲道,上海已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选为非遗年度盛典的拍摄地,其代表的不仅是这座城市,而且也代表整个中国,是中国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这本图谱集所涵盖的内容也不限于上海本地,而是全国范围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对于非遗保护而言,不单是我们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的工作,更需要来自于各个领域人士的合力研究与实践,使其如“繁花”般地绚烂。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陈平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徐锦江认为,蔡丰明研究员团队的非遗图谱研究,承袭了文学研究所的历史传统,非遗图谱工程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实践方式。文化所涵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内容都离不开非遗的元素,可以通过非遗的载体进行发扬光大,通过各种载体、仪式、场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非遗图谱还是文化象征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获得共同的经验与认知,构建中华民族或地方文化的身份认同。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高春明介绍了蔡丰明研究员对上海非遗保护的重大贡献,比如曾参与了上海非遗地方性保护条例、上海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重要法规文件的起草工作。随后高春明进一步提出,非遗图谱的研究需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非遗图谱编制的系统性;二是非遗图谱的学术性;三是要更加注重“非物质”属性,突出非遗的活态性与流变性,需要把握非遗的动态数据,运用高科技手段将非遗的发展轨迹展示出来。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钱运春讲道,该书的出版是上海的荣耀,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对民俗与非遗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视,做好这方面的出版工作是其非常重要的使命。目前出版社的定位是服务高端智库成果、打造一流智库出版基地,呼吁非遗领域的专家继续支持出版社把品牌打造好,进一步将这本书社会化、高品质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新书发布仪式上,项目首席专家暨本书主编蔡丰明研究员发言。他首先对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项目组成员的努力,以及本次会议工作人员的组织表示感谢,接下来,他用“开天辟地”“筚路蓝缕”“不负初心”三个词来描述整个研究与成书的艰辛历程。蔡丰明在发言最后谈道,过去学界大都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但这部书对于非遗图谱的系统化整理研究却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实学研究精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作介绍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专家代表发言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如江讲述了本书出版的艰辛历程,其中的难点主要在于疫情期间的人员沟通、地图的选择、文字的调整等方面。他还谈道,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出版领域,感谢蔡老师对出版社及编辑团队的信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如江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讲道,本书的出版是上海非遗的“繁花”,是上海非遗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上海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的策源地,我们一直在默默传承这一传统,面对非遗保护破碎化问题,应以谱系学的理论视角来解决,构建时空谱系,保持非遗的整体性、连续性与秩序性,图像是非遗的一种标识,同样需要谱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流已经进入到高光时刻,正逢其时。他谈道,研究非遗需要情怀,心存敬畏,在现阶段,文字非遗、影像非遗,非遗数字化等领域已有很多研究,但非遗图谱的汇聚却不多见,本书是标志性、开创性的成果,可敬可佩。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午的发布仪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主持发布仪式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

  下午的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主持。在下午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彬回顾了民俗地图从欧洲到日本的发展历程,以及民俗地图进入中国的情形,认为图文并茂的图谱、谱系化呈现方式,将是今后中国文化记述和展示的新手法。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谈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庞大的名录数量和悠久的项目历史重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非遗热”也体现了非遗产品深入人心的事实,有人类共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郑土有提出了非遗保护中的四大问题:一是非遗精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与非遗保护的原则相悖;二是非遗的去生活化;三是“跛脚”的现象日趋严重;四是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更为突出。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李仁杰表示,与蔡丰明研究员团队的合作非常愉快,也藉此机会获得人才培育的平台,其研究团队有为不同单位进行地图制作的丰富经历,曾有很多研究生参与到项目中,并使其在学术上得到成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馆员戴建国受项目组之邀撰写了本书的书评,表示本书首次成功地建构了“以图为本,以类为目,逐级推衍,总分结合”的体系来编制非遗资源图谱,并自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创新性特色的非遗图谱编制样本。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教授主要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之间的生态群落;二是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加强传统饮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并要助力文旅融合走深走实。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余红艳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从“景观+”短视频文化再生产切入,阐述了民间传说如何回归口头性,以及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等议题,并提出经典传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问题。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常峻谈道,非遗资源整理有利于文化创新实践策略的系统化制定,也有利于文化创新实践创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的语境下,非遗传承整合对文化实践又构成挑战,迫切需要跨界、跨地区的广泛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江平副研究员先是界定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三种方式,她认为本书自成体系,是一本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学术著作,是非遗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的优秀案例。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宏利副研究员认为,本书是集资料、研究与实践指导三种价值于一身的鸿篇巨著,以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方式,系统展现我国非遗资源的内容形式、流传分布、生态背景、传承脉络等状况。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瓯江特聘教授游红霞讲道,应通过谱系的建构与图谱的绘制,将海外侨胞的寻根民俗资源统合为空间秩序严整、传承脉络清晰、族群互动交融的文化体系,为塑造中华民族根祖文化品牌建立系统性的数据资料库。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方云博士从纺织非遗印染织绣纹样的文化谱系切入,分析纹样类型及其相关口头传统、图像景观、节日仪式等叙事路径,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投射于纺织非遗所包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群韬、上海古猗园馆员亓明曼、上海大学博士生李一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昕颖、上海大学博士生朱艺芸就与会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了讨论。

  最后,蔡丰明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提出,学术研究需要一种自主精神,学术需要进行社会化转化运用,还要搭建学术平台,使其能够聚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与交融,与此同时,学术团队的建立也很重要。

  负责老师表示,本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新书发布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对于非遗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多有助益,同时也为专家学者搭建起协同研究的学术平台,并可推动项目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交流发言专家之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交流发言专家之二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交流发言专家之三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新书发布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化整理研讨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