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2023-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这一重大课题,明确指出“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在多个场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客观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形势是“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明确了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的任务目标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并对外交、新闻宣传、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战线的工作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具体要求,涉及学理支撑与话语体系建设、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顶层设计与格局构建、资源统筹与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具有必要性、紧迫性,事关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塑造,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舆论环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事业。

  在影响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多重因素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提出一套既有宏大格局和战略远见,又有哲学思考和文化积淀;既有清晰完整的逻辑框架,又有面向实践、朴素鲜活的理论品格;既有中国特色又易于世界上不同国家人民接受,关于时代又引领未来的思想理论,这是我们能够在国际上深度、持久地说服人、影响人、引导人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以及以此为核心搭建的理论体系历史性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团结最广泛力量,解答时代之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尤其注重联合,善于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从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到号召全民族抗日,从倡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到主张和平民主建国,从“三个世界”理论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举起符合时代潮流的鲜明旗帜,凝聚广泛共识,激发团结伟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缘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甚嚣尘上,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国际社会面临许多共同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植根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新中国外交传统与理念,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也不是谋求在世界建设统一的行为体,更不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格局宏大,言约旨远,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具有直指人心的道义力量,为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性提升、进而推动世界人民最广泛的大团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旗帜。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打破历史周期率,把握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和现成模式,不断探索新路。当年,针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就是民主。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重大论断,补齐了对“窑洞之问”这个重大历史课题的答案。从“民主新路”到“自我革命”,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历史周期率问题的不懈探索。正因如此,中国成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光明道路。国际关系史中也有所谓的“历史周期率”。近代以来,基于资本的极端逐利性和由此带来的对全球霸权的追逐,西方各大国无休止发动战争,周期往复,规模越来越大,破坏力越来越强。两次世界大战淋漓尽致展现了资本逻辑和霸权逻辑极端发展的严重后果。冷战结束后,这一逻辑阴魂不散,继续推动文明撕裂与对抗,推动侵犯他国主权安全、战略空间和发展利益,制造集团对峙。今天全世界蓄积了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器,如果继续这种所谓的“周期”和逻辑,人类的未来将不可想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总目标,以区域和领域共同体为骨架支撑,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为新起点,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前提和路径,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的完整理论体系,包含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大量新理念新倡议,开辟了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崭新境界,展现了强大的理论穿透力。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面向全世界创造性建构新理论体系的能力、勇气和担当,反映了以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引领实践、引领时代、引领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入推进,进而推动将历史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全世界爱好和平、共谋发展的人们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现实路径。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对外传播工作,长于发出黄钟大吕之声。从对外讲述“延安故事”、宣传持久抗战等重要主张,到在国际上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鲜明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到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努力,在国际社会树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崭新形象。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同舟共济,实现全球繁荣发展,反映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博大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国人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这个思想的真理味道,越来越感受到这面旗帜的磅礴力量。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的那样,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就能打造融通中外、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表达方式和叙事体系;塑造好宣传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塑造好宣传好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党的二十大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一重要理念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思想体系日趋完善,光辉实践稳步推进,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在新征程上,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时代背景,我们要从历史、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更加充分、更加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方面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高举这面旗帜开展对外传播等工作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