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与古代文学研究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古代文学)发布

2024-0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月6日,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与古代文学研究论坛暨“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古代文学)发布会在南京大学举办。来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丛书发布为契机,总结和梳理了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以期推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构。

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与古代文学研究论坛暨“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古代文学)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在阐述经典中推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

  “这次学术活动,既是南京大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也是南大文学院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主动作为,意义重大。”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在致辞中介绍了南京大学和该校文学院的历史和现状、南大和商务印书馆的合作历程,并提出,今年南大文学院迎来建院110周年。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文学院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团结奋斗、争先进位、坐言起行、应势而动,大力实施“奋进”行动,建好建强文学学科。在第一个“南大”的建设中率先建成第一个“文学院”,不断书写新时代南大文科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倪蛟在致辞中介绍了南大和商务印书馆的合作历史,并表示,未来,南大文学院要加强与商务印书馆、兄弟院系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坚定文化自信;要走出象牙塔,向民众更多地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储备青年才俊;打造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杜桂萍提到,要继续发现经典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这些著作的结撰方式和作者的思考方式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重塑当代学术经典,重新发现到底哪些作品真正影响了文学和学术的发展;重新阐述经典问题,从而真正与世界文化开展平等交流和对话,找到文化共同体的衔接点,准确捕捉或发现中国文学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推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霞介绍,“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于2016年启动,旨在通过严格遴选,系统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学术成果。丛书选目遵循优中选精的原则,所收须为立意高远、见解独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著或论文集;须经历时间的积淀,具有定评,且侧重于首次出版十年以上的著作;须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并至今仍富于生命力。这套丛书从立项到现在,已出版近120种图书,已立项的选题约有200种。此次发布的五部著作体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精神和学术成就,它们和其他著作一起,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当代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现代学术已经走过百年征程。身处中西学术、古今思想激荡际会的前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始终立足中华传统,不断融化时代新知,自觉追求人文学术的主体性,并在探索实践中成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重要支柱。

  提及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何为学术?学术何为?”的思考,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从不同层面对这两个问题谈到他的理解。他表示,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无不身兼优美的文学作品与深刻的人生指南的双重身份,在陶冶情操、培育人格诸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古代文学无疑应该而且可能发挥重大的作用。这就对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提出了迫切任务:一是从现代的立场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价值评估,从中精选最适合当代中国的经典名著来向社会大众进行介绍和推广。二是对精选出来的经典名著进行严格的文献整理和精深的学理探讨,在此基础上再向社会大众进行普及,提供有关经典名著的选本、注本及导读讲解的普及读物。

  百年来的文学研究,几乎就是一场考据和理论之间的拉锯战,无论怎样的此消彼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程度不一的对于文学自身的远离甚至背弃。由此,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提出“回向文学研究”。他表示,一门学科要能获得自身的尊严,必须有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的本质特征有二:一是建立模式,二是对模式的质疑。要努力寻求其间的动态平衡。“革命”和“建设”合之则双美,偏之则两伤。理论与方法的获得,不能一味依赖西方著作或哲学著作的学习,还需要与本土经验相结合。本土经验包括具体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应的本土评论资源。本土经验内容不仅限于中国,还可以涉及东亚汉文化圈的文献。

  持续关注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中山大学教授吴承学提出,古代文体学不仅是一门学问,它的核心精神已经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中。这种精神不但适合古代中国,也适合现代中国;不但适合中国人,也可能具有某种文化辐射性。首先,中国古代文体学除了其本土性的概念,还需要覆盖中西文化、文学问题的标志性概念,这需要当代学者去研究、去尝试。其次,中国古代文体具有现代意义与当代活性,具有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我们要把学术研究跟文体实践和现实需求相结合。

  谈及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要有传承,即原原本本地将中国学术的“路数”讲清楚,坚持传统的学术观念。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出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接着讲”和“照着讲”的问题,“照着讲”就是把古人没讲清楚的问题用现代人的思维梳理清楚;“接着讲”就是把古人的智慧用现代人的生活、实践加以放大和深化。此外,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要以创造发明、推陈出新为宗旨,要关注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内部的多样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学术思想。

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与古代文学研究论坛暨“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古代文学)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多视角展现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成就

  古代文学领域的著作是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的重要板块,目前已经出版了11种。除了此次发布的卞孝萱《唐传奇新探》,周勋初《文史探微》,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张伯伟《回向文学研究》和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这五本著作,还包括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曹虹《阳湖文派研究》修订版也已在丛书中立项。

  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回忆了他创作《魏晋南北朝赋史》的历程,并用“青春无悔”四字表达了他对“旧作新刊”的感受。他表示,未来三五年,他有意采取论诗绝句这种中国传统的诗文评方式,在已经完成的一百首论赋绝句的基础上,完成一部“赋史绝句”,尝试以七绝串联一部赋体文学通史,以见证其赋学初心。暨南大学教授程国赋总结了卞孝萱先生的治学特点与研究方法。他认为,卞孝萱先生的治学特点包括:一是专通结合、文史兼治;二是全面拓展、重点突出;三是不囿陈说,致力创新;四是重视文献,不善空谈。卞孝萱先生在学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特点与研究方法,取得重要的学术成就,主要原因在于先生好学不倦、老而弥坚、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南京大学教授俞士玲提出,传统文化有益于现代,是可以进行当代转化的。因时代所需,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人的思考方式、立场、角度或话语去挖掘它,然后使它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读经典,用经典来做某种意义上的纠偏。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谈到什么样的作品更能引起他的兴趣时提到,首先从一个领域来讲,它可能是一种综合性、甚至总结性、承前启后的作品;其次,他更愿意去读“大判断”,而非“小结果”。“小结果”有很多很精当的结论,但无法继续研讨。而“大判断”却给后来学者提供更多研讨空间;再次是系统性作品在整体研究中会给学者更多启发。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巩本栋说到他对当前东坡研究热的看法。他认为,开展东坡研究,应完整地把握东坡研究相关文献;对东坡应有较全面的认识,东坡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儒与道的融合,东坡的性格不仅有通达的一面,还有敢于揭露丑恶现象的一面。研究东坡还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文学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系统地观察。北京大学教授傅刚谈到他近年来正在关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性质的问题。他提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性质由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决定,是门阀士族文学。这一性质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题材选择,审美倾向、文学观念、写作手法、文化特征都与门阀士族有关,寒门文化需求得不到体现。

  浙江大学教授傅杰回忆了他与姜亮夫先生、以及《楚辞》研究结缘的过程。他说,姜先生做学问时,会专门把相关文献的目录一条条列出来。那时没有电脑,现在看来都是惊人的。前辈学者给了我们丰厚的滋养,期待通过努力,将前辈学者的学风传承下去。南京大学教授曹虹在题为“学术的‘春意’”的发言中回忆了自己进入古典文献学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展望了学术发展的未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卞东波谈到何为“抄物”,有哪些抄物,日本中世汉籍“抄物”的学术价值,并从汉籍“抄物”看日本五山禅林的知识转向和东亚书籍交流。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主任陈洁介绍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以及“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的出版背景和概况。

  该会议系南京大学文学院110周年院庆的首场活动,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商务印书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古代文学)书影 本网记者吴楠/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