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民族艺术学”

2023-1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他山之石与独立思考——我对民族艺术学的译介与探索

  我第一次介绍日本民族艺术学,是在《民族艺术》1989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日本的民族艺术学研究》;第一次翻译日本民族艺术学成果,是在《民族艺术》1989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译文——日本民族艺术学会会长木村重信《何谓民族艺术学》;之后还在《民族艺术》1990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日本<民族艺术>杂志简介》,介绍了日本《民族艺术》年刊。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08_5695648.shtml

 

  中国的民族艺术学概念及其演变

  “民族艺术学”涉及对于“民族艺术”及“民族”和“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讨论应当由中国语境中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开始。

  “民族艺术”通常被视为“民族的”艺术。但“民族”这个概念无论是中国民族学界还是公共媒体和普遍民众都莫衷一是,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和话语体系变化,这一概念的语义也在不断更替。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08_5695658.shtml

 

  在社会转型中重新定义民族艺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系统,也是交流系统与符号系统,其一方面具有审美的形式与价值,但同时又与本土民族的意义世界紧密相连,具有公共性和可识别性。因此,也是民族生活语境中的艺术,具有许多的别称,如:土著艺术、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等。

  社会转型不仅仅是指单项发展指标的转化与实现,还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一种整体和全面的转型与过渡。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13_5696439.shtml

 

  亲和逻辑与冲突逻辑:民族艺术研究的理论进路

  中国和日本的民间艺术。一方面,对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各民族生活的“艺术”方面。另一方面,“艺术”研究不仅在日本开展,在其他地方也在进行,尤其是亚洲和非洲。

  民族学的影响。民族艺术学会的创始人木村重信曾在法国民族学研究所工作过两年。马塞尔·毛斯建立的法国民族学研究所也很重要,在那里出现了一场欣赏非洲艺术质量的运动。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08_5695649.shtml

 

  艺术人类学的译介及学科建设

  伴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众多学者前往欧美、日本等地留学,将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大量新学科带入中国,他们的研究虽不以艺术为中心,却多少触及到了相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现存艺术进行搜集整理,或对中国传统文艺加以研究,如闻一多的神话研究,岑家梧对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图腾艺术的研究等,皆可视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前史。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08_5695662.shtml

 

  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视域——兼论中国艺术人类学之比较

  日本学界对民族艺术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我曾于2019年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学,访学期间多次前往民族艺术学会办公室所在地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和秘书处所在地大阪大学文学院查阅资料,拜访相关负责人。结合前期的积累,拟概述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并试图将其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进行比较,以期能对中国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08_5695647.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