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融通中外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2-05-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任务,以及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明确目标。这为学界业界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起点上,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所谓“话语”,简言之,就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概念、范畴、表述,背后是思想,讲的是道理;所谓“叙事”,就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构成的故事、情节、叙述,背后是事实,谈的是实践。话语与叙事的关系,就是主观思想与客观事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指的就是根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历程与中国人民伟大斗争实践,基于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归纳提炼形成的系统化的概念、范畴、表述,以及立体化的故事、情节、叙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为什么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外部环境看,世纪疫情推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区冲突促使国际形势急剧恶化,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战略围堵和遏制打压持续加大,国际话语权斗争更加复杂激烈;从国家需求看,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彻底解决“挨骂”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就要建立起自己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去争取话语主动权与事件定义权,既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维护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传播实践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政治方向和融通中外的方法路径。

守正创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政治方向

  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话语建构与核心叙事上进行全方位、全领域的再思考、再构造。

  加强核心话语的提炼展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以核心政治话语的提炼为重中之重。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之“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应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观照新时代中国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及中国叙事体系的最新成果,达到了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新境界。

  引导舆论话语的趋势走向。实践证明,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强的国家,往往更能塑造和引导舆论,从而掌握话语主动权。一直以来,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等常常被西方一些政客、学者和记者当作攻击中国的话题。对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创造性地采取求同存异、共情共鸣的话语叙事方式,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努力在国际舆论场争夺话语权、赢得话语权,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分贝、份额和分量都得到不断提升。

  厚植学术话语的理论根基。学术话语是中国话语概念和叙事逻辑自洽、具有说服力的基础。只有充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既广泛运用人类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又勇于突破固化的理论范式和学术原理,才能够不断总结提炼出具有说服力引领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近几年,理论界、知识界等各方面力量深入合作,不断加强学术话语创新研究,并利用各种传媒平台积极分享解读中国的知识成果,为中国学术话语的深耕厚植发挥了有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融通中外: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方法路径

  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能否更好地走向世界、与世界沟通交流,关键还在于能否融通中外。

  要让国际受众听得懂,做到入耳。高质量的翻译是话语叙事实现“融通”的重要一环。翻译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性、创造性的工作。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翻译同样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主体性,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涵;又要具有受众读者意识,翻译表达要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生硬、简单化翻译,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转化,就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难以实现融通中外。

  要让国际受众听得进,做到入脑。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要想更好地走向世界,就必须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语言习惯,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情感共通点、利益交汇点。在这一点上,“人民至上”“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内话语,正与“人类幸福”“全球治理”“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对外话语高度融通,达成内外相称、浑然一体的新境界,充分体现中国对人类命运与共和全球治理变革的认识、思考和担当。

  要让国际受众听得信,做到入心。成功的话语叙事不仅需要概念、论述等宏观思想阐释,也需要以丰富的事实和实践为依托,伟大的中国实践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总结、推广和传播提供了素材“源泉”。比如,“脱贫攻坚”“生命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话语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正是源于客观实践的力量。同时,挖掘其中更多“小而美”的真实故事则更能打动人、感染人。

 

  (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