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阐释“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迫切需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2-05-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诸多全球性难题迷思未解。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清晰传递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的实践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现有的“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下,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依然存在着传播效能不高的问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仅是为了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国际传播窘境,更是为了建构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融入更多的中国故事,全方位阐释“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对此,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指导理论、后备人才培养等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顶层设计维度,要更加明确国际传播的战略高度。我国目前正处于国内、国际双重风险与挑战纵横的历史转折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讲好中国故事”纳入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顶层设计。在“5·31”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将国际传播概念上升到了战略维度。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更需要具有目标性、使命感以及本土化设计导向。一方面,需要明晰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现状,基于全局式、统筹化的战略理念,对我国已开展的国际传播实践工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进行反思与再评估,以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多元主体、立体式的集群,稳定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关注、阐释、升华中国理论,关切可持续发展观念,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等融通中外的多边合作思想大政方针,突破二元对立的对抗性思维,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为目标,直截了当地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在指导理论维度,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际传播工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底色的开放的、科学的体系,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倡新闻工作者拥有“世界交往”观念,鼓励新闻工作者融通中外,构建传播话语,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强调传播艺术,重视传播效果,与国际传播的路径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同构。

  国际传播的实践是丰富的,因而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也应体现在各个层面。面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顶层设计,在智能媒体时代的技术背景下,突破国际传播界“西方霸权的偏见模式”,打破世界不全面、不平衡的发展局面,中国价值观的“出海”“融通”“理解”三部曲需要一条重要的理论通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除了文化国际传播的“软着陆”之外,需要营造和平的、非说教式、非宣传化的传播氛围,将我们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人权维护等议题上涌现的中国故事、提出的中国策略、实践的中国方法、传递的中国之理讲给世界,实现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以中国眼光、世界立场、人类胸怀,彰显对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追求,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阐明方向。

  在后备人才培养维度,需遵循多元主体培养人才的原则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导向。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然而,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却呈现出了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培养体系“轻实践”的偏向。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可参考样本不多,存在对国际传播主体定位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播主体逐渐兴起,打破了国际传播的官方话语体系和以单一职业新闻工作者为主的格局。因而,国际传播的后备人才培养单位也应把握多元化趋势,不单纯将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也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

  此外,我国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亟需打破“术”和“道”之间的隔阂,避免单一侧重,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把握交叉学科与媒介信息融合技术优势,增强国际传播主客体的统一性,培养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及业界发展需求,知行合一、堪当大任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致力于在思想、策略、情感层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理论、技术、艺术的效能,助力加快扎根中国大地的国际传播实践教育的知识、话语、学科体系建设,从实践导向的层面,为回答“世界之问”作出贡献。

  “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在本质上都是“实践之问”,其话语核心依然需要回归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回到对国际传播格局和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思考。对于世界发展来说,处在变局、挑战以及“后疫情”时代交错点上,面对人类共同的重大公共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国际层面的多种方案、多元模式的有效沟通与碰撞。对于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工作来说,需要开掘出更多的“蓝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将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承接历史期许,夯实破解现状、开创新格局的国际传播战略目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积极的中国形象,以科学的交往和共同的信念为基点,自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与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1&ZD314)的阶段性成果】

  (范晨虹,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苑一帆,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