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歌在今天依然引起共鸣

——纪念爱尔兰诗人叶芝诞辰160周年

2025-08-08 作者:白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他是爱尔兰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今天,他的那首耳熟能详的《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依然在人们耳畔响起,被世代吟诵、传唱、铭记,他就是爱尔兰文学巨匠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2025年正逢叶芝诞辰160周年,值此之际,坐落于爱尔兰西北海岸的小镇、被誉为“叶芝灵感圣地”的斯莱戈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叶芝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他的一生在理想与现实、青春与年迈之间反复低吟,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叶芝被视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家国情怀的深度与厚度,也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索;深刻影响了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被誉为爱尔兰文学的“璀璨明珠”。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探寻叶芝作品对于爱尔兰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意义、叶芝写作风格与技巧手法、叶芝创作的心路历程等,本报记者梳理了学术界相关观点并采访了有关学者。

  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 

  爱尔兰广播电视总台()于近日刊发的《斯莱戈通过“叶芝日”纪念诺贝尔得主诞辰160周年》一文称,虽然于1865年出生在都柏林,但叶芝在其母亲家乡斯莱戈度过了他年轻时的大部分时光。许多知识分子因而将斯莱戈当作叶芝的精神家园、一个启发和影响他创作的地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如此评价他:以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叶芝协会主任苏珊·奥基夫(Susan O’Keeffe)表示,将每年6月13日设立为“叶芝日”的初衷是,将品味叶芝诗歌的乐趣带到公共领域,“在多个场合展示叶芝的那些通俗易懂的诗歌,可以从多个视角去重塑叶芝的作品”。“当我们在心情放松、大声朗读他的诗时,能够获得一种别样的享受。”奥基夫感慨地说:“他是一位全球性诗人。如同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创作初期一样,他的诗歌在今天依然引起共鸣。”奥基夫也表示,叶芝协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踏寻。

  斯莱戈当地的一位艺术家凯伦·莫伊尼汉(Karen Moynihan)的一些作品在叶芝协会所在地展出。她告诉爱尔兰广播电视总台,叶芝的诗歌深刻影响了她的艺术创作。另一位艺术家卡梅尔·雷诺兹(Carmel Reynolds)在回忆起童年时朗诵叶芝诗歌的场景时表示:“他是斯莱戈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诗里随处都有对这片土地的提及。”

  来自斯莱戈的萨拉·奥伯恩(Sarah O’Byrne)说,叶芝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城镇都必须有一位诗人,他会写一些关于当地风景的优美诗歌”,“我每天都经过德拉姆克利夫,世界各地的人都去那里瞻仰叶芝的坟墓”。

  爱尔兰文学中承前启后的人物 

  在爱尔兰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叶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鲜活的爱尔兰农民形象、爱尔兰起义中的战乱与悲壮、爱尔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对于爱尔兰的深厚情感。鲜为人知的是,叶芝是“爱尔兰凯尔特复兴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复兴爱尔兰民族文化,通过作品呼吁实现爱尔兰的民族抱负。

  在一篇介绍叶芝生平的文章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副教授安东尼·多梅尼科(Anthony Domestico)分析称,叶芝的诗歌经常涉及技巧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即使在爱尔兰获得独立后,叶芝仍然保持着对爱尔兰国家政治的兴趣,并于1922年被任命为爱尔兰自由邦参议员。叶芝还在1899年帮助建立了爱尔兰文学剧院,该剧院于1904年更名为著名的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作为20世纪早期爱尔兰戏剧复兴的重要源头,艾比剧院助力爱尔兰戏剧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傅浩长期致力于叶芝诗歌研究,也曾翻译过许多叶芝诗歌选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傅浩表示,叶芝是当之无愧的爱尔兰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爱尔兰文学的先河。在他之前的爱尔兰文学基本上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附庸或分支,叶芝之后的现代爱尔兰文学才具有了独立地位,与英国文学分庭抗礼。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傅浩用这句简洁却深刻的名言来形容叶芝在世界文学中取得的成功。“他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从一开始就他意识到爱尔兰的独特性,其不仅体现在地域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领域。因此,他投入毕生的精力,专注于描写爱尔兰。他的个人生活与爱尔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使他在世界文学中脱颖而出。”傅浩说。

  深受叶芝创作的影响,众多爱尔兰诗人和作家继承了叶芝的文学遗产。就此而言,叶芝是将爱尔兰文学发扬光大的功不可没的人物。叶芝为支持殖民地的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这也是叶芝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可以说,叶芝与他的同仁们创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尔兰文学。值得一提的是,叶芝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诗人冰心、卞之琳等人的创作都深受叶芝影响。对此,傅浩解释道:“叶芝对东方有着特殊的兴趣,他的作品涉及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叶芝的作品开始被译介到中国。中国逐渐开始引进并介绍他的戏剧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看到了爱尔兰文学的独立势头。”

  熔多种写作手法于一炉 

  国外文学界认为,叶芝的作品之所以独特,在于诗风几经改变、熔多种写作手法于一炉,且在表现形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精妙的韵律、独特的意象、生动的气韵,都使其作品成为诗歌艺术的典范。“从充满怀旧的《茵尼斯弗利岛》到展现伦理冲突的戏剧作品《凯瑟琳伯爵夫人》,从深奥符号学到为纪念复活节起义而创作的诗歌,叶芝多年来的诗歌作品内容极其多样。”多梅尼科在其文章中如此阐述。

  纵然糅杂了多种写作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叶芝的作品更多地呈现出现代主义特征。傅浩对此表示,无论在形式、意象,还是思想、情绪方面,叶芝都处于前现代阶段。他的作品刚好契合了中国大众的需求,这也是他的作品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在叶芝去世不久后,有一位文学评论者在悼念文章中坦言,叶芝无须是个现代主义者。

  “事实上,国内外一些学者更多地将叶芝早期作品归为后期象征主义。”傅浩补充说。另外,叶芝也自称为浪漫主义者,他的作品掺杂着如梦似幻的色彩。还有一种说法将叶芝归为唯美主义文学的一员。在晚年,叶芝作品融合了哲学元素,不仅描写幻想的象征意义的世界,也更深层次地接触了现实世界。

  “在创作方式方面,他可以算作一个十分精致的作家,即使在思想境界方面未必是一个最伟大的作家。”傅浩认为,从作品风格角度而言,叶芝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他从来不写自由诗。在叶芝看来,自由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诗。可以说,他是诗人群体中的老派人士。

  沉迷于创造性写作的苦吟诗人 

  虽然叶芝被公认为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但他的写作过程并不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顺畅。叶芝对于诗歌的态度,亦非人们想象中的热情永葆。他曾多次提及创作带来的“精疲力竭”。早在1908年,他曾言,创造性的写作让人的神经一度濒于崩溃。1926年,叶芝在一封信中感叹:“诗歌对我而言是一种折磨。”他曾对外称,写好一行诗,需要花上数个小时。在部分书信里,他也表达了曾经因为文思枯竭带来的苦恼。

  美国政治新闻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叶芝的名句“Things Fall Apart”,意即为“世界在分崩离析”。今天,一些欧洲政客在讨论欧洲现状的时候,也会引用叶芝的名句“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 while the worst. Are full of passionate intensity”,即“最好的人都失去了信念,糟糕的人却激情澎湃”。

  谈到这一点,傅浩表示,以上诗句来自叶芝的名篇《第二次降临》。他提到,叶芝的确是一个苦吟诗人,对自己的作品容易失去信念,而这是许多诗人的“常态”。写作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对任何作家而言,保持长期的创作热情十分不易,需要毅力、努力与汗水。对叶芝而言,一首诗不仅需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可以花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去反复修改。傅浩感叹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手稿中有若干版本,说明修改的次数很多,这正是一种大师所具有的品质。真正的大师,会自己改到一字不易、改无可改的地步。而叶芝符合这一标准。”

  在傅浩看来,与那些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出很多,但离题万里的作家相比,叶芝是个自我批评者、一个真正自觉的作家。因此,叶芝的每一首诗都是精品,而且是越老越精品。多梅尼科持有相似看法。“叶芝在晚年仍然发表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叶芝诗歌的味道愈加醇厚。”多梅尼科如此评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