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它们寓教于乐、启迪灵感,为人们的社会交往与反思提供空间,也为当地发展作出宝贵贡献。当前,不少博物馆积极鼓励观众参与互动,着力支持社会创新。毫无疑问,博物馆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一天,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都会专门举办活动,吸引观众参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出游热情高涨,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热门“打卡地”,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与此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资金的限制,许多博物馆面临着转型压力与重新定位的难题。围绕如何理解博物馆的当代价值、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是否需要变革、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自国际博物馆日于1977年创立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每年都会举办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这一宗旨的认识。每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积极投入到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中。据官方数据统计,2024年,约有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万多家博物馆参与了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旨在探索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如何与时代共振。国际博物馆协会官方网站刊文表示,“在这个持续变革的时代,博物馆应处于变革的前沿。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凸显了与未来有关的对话,探讨了博物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利用青年的活力以及如何适应新的前沿技术等话题。我们将携手规划一条共同道路,赋能博物馆和社区,使其在快速变革中蓬勃发展”。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芬克尔(Elizabeth Finkel)对本报记者表示,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保存空间,更是塑造可持续和包容性社区的积极参与者。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8项、第9项、第11项相关联。例如,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旨在增强社区能力的教育项目,博物馆可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拥抱新技术,博物馆可以推动创新并提升对观众的可及性;作为促进包容、提升复原力和助力遗产保护的文化机构,博物馆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扩容创新博物馆功能
谈及博物馆的当代价值,芬克尔提到,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从应对重大社会问题到改变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博物馆拥有反映社会、塑造社会的力量。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博物馆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为人类了解历史提供了更多的新视角。其二,博物馆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地方博物馆可通过宣传集体文化遗产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为了解特定地区的历史提供绝佳途径。其三,博物馆可以成为数字化、创新和互动的中心。随着现代科技加速发展,博物馆将从参观、学习的空间转变为互动、参与和交流的空间。其四,博物馆也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机构在教育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举办面向青少年的展览到模拟课堂环境为青少年授课,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都在为传承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芬克尔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博物馆的价值都不会消解,因为它们不仅能让历史鲜活地呈现出来,还能照亮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心理学院高级研究专员维森特·埃斯特拉达·冈萨雷斯(Vicente Estrada Gonzalez)则从幸福感角度分析了博物馆的当代价值。多年以来,他一直在思考人们为何去博物馆,他们在那里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又是否对自身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博物馆对人类福祉的促进作用。当人们将参观博物馆作为增进福祉的途径时,在他看来,这是给予博物馆最有意义的评价。
追求福祉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往往被那些他们认为能够支持和提升自身福祉的体验所吸引。博物馆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大多数人都觉得在这里能获得满足感。具体而言,博物馆可以从四个方面增进人们的福祉。个人福祉方面,博物馆能给观众带来惊喜,激发兴趣和好奇心,这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力量感和自我认同感。智力福祉方面,博物馆能促使人们对历史产生更清晰的理解。社交福祉方面,博物馆增进了许多观众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认同。健康福祉方面,博物馆被认为是体现安全、健康和复原力的环境,人们以线下或线上形式聚集,互动、探索、娱乐和享受,从而减少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冈萨雷斯补充说,博物馆真正的价值还在于其具备的功能以及服务的对象。他提到,博物馆若想走向成功的未来,需要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方面,博物馆不仅需要真诚地、持续不断地为参观者带来能够满足并提升其个人、智力、社交和健康福祉的体验,同样也要找到将这些益处惠及更多公众的方法,尤其是那些社会经济条件较弱的群体。另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找到更完善的方式来记录并向政策制定者和资助者展现博物馆体验创造的价值。如此,博物馆的当代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培养对文化的终身兴趣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这是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普遍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体验推动澳大利亚博物馆参观人数上升》一文曾提到,澳大利亚博物馆网站的访问量已超过实体博物馆展览、活动或项目的参与人数。博物馆有责任通过与观众最相关的渠道,以实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在数字世界中继续介绍和展示其藏品。
芬克尔表示,如今,观众体验已成为博物馆改革的核心。这包括更好地利用馆藏资源并提升服务质量,以此创造更全面、更优质、更引人入胜的观众体验。曾有学者将博物馆的参观者分为四类:浏览者、追随者、搜索者和研究者,这四类人群对展览中展品的选择、展示和解读有着不同的需求。博物馆应该思考如何将参观者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主动的内容生产者。数字技术大幅拓宽了信息获取、文化教育和参与互动的渠道,博物馆参观者可以在技术的助力下根据自己的偏好获取信息,选择合适的参观方式,并创造自己的叙事情节。
今天,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应当是移动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的。在展览设计方面,博物馆需要在完善文字说明和语音导览的基础上,加强虚拟现实、3D打印等实时互动技术的应用,形成一种更具吸引力的体验。此外,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也能让参观者更容易地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对博物馆来说,也需要努力让观众更多参与到生产和创造过程中来。现在,已经有很多观众在博物馆中担任志愿者,贡献他们的时间、技能、经验和知识,这种积极行动有助于博物馆的优化和发展,并逐渐打破文化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
冈萨雷斯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数字技术延伸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使得观众体验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和地点。观众从博物馆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不应在他们离开博物馆后就被淡忘,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对文化的终身兴趣。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