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约瑟夫·奈的最后一次访谈

2025-05-19 作者:冯黛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特约记者 冯黛梅

  5月,波士顿的天气开始逐渐变暖,却突然传来约瑟夫·奈先生去世的消息。

  最后一次见奈是在2024年2月,当时便有种急迫感,隐隐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拜访。他当时刚刚出版了《美国世纪与我的一生》(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这本书的题目似乎表明奈已经在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 

  因为要先去书店找这本书,所以比约定的时间早出发了两三个小时。不过,遗憾的是,找了几家书店,却发现它们都还没有上架这本书,因此我未能在采访之前读到他的新书,有些失望。到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我发现自己熟悉的那座原本出入自由的大楼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门口设有保安,访客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并说明事由进行登记。另外,肯尼迪政府学院之前的那个正门也不再开放,而是要从旁边韦克斯纳楼(Wexner Hall)的门出入。韦克斯纳楼是2017年扩建的部分,现在似乎已经成了学生们聚集的活动中心。韦克斯纳楼拥有开放式的拱形大门,进入大楼之后,向右侧望去,可以看到非常舒服的沙发座椅和现代式落地灯,有图书馆的感觉,但又比图书馆随意得多。很多学生会选择在这里见面,聊聊与学业、就业等有关的话题,也有学生会在这里进行视频聊天或视频会议。楼下是宽大的餐厅,楼外则有一个开放式广场,摆放着桌椅,夏天时这里是很多学生的最爱。在广场上,他们不仅可以坐下来吃午餐,而且可以相约畅聊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我在韦克斯纳楼坐了好一会儿,幸运的是,桌子上的台灯是可以连接充电线的,于是,我就如同在机场候机一样,一边充着电,一边肆意刷手机。

  在离预定时间还有一刻钟的时候,我穿上外套,装好东西开始去找奈的新办公室。肯尼迪政府学院大楼内的通道岔路纷繁,如果从未来过这里,几乎无法自行找到目的地。还好,我比较熟悉这座大楼,而且秘书在之前发给我的邮件里附了非常详细的路线说明,所以我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奈的办公室。与之前宽大的办公室相比,他如今这个“镶嵌”在逼仄过道里的办公室只能算是“斗室”了。

  奈穿着一件灰色休闲西装,内搭高领毛衣,经典的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装扮。以往见面时,他往往会穿着更为正式的西装。寒暄的时候,我发现他手抖得厉害,拿不住稍微有点重量的东西。突然间,我意识到奈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

  第一次和奈有工作上的往来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做编辑的时候,当时我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给身在哈佛大学的奈发邮件,邀请他为我负责编辑的版面写稿,他欣然应允。后来我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报》驻波士顿记者,有了更多和他见面的机会。除了约他专访外,也经常在一些讲座上看到他,后来我还专门选了他的课去旁听。

  奈还记得我。那天他的整个姿态非常放松,甚至有些见老朋友的感觉。我说还没有买到他的新书,他马上从书架上找书要送我,还问我有没有他的《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以下简称《软实力》)一书,我说没有英文版的,不过有一本最早的中文版的。需要提到的是,奈向来对采访他的人很友好,无论他们是学生还是记者,而且常常会赠书给他们。

  奈写了一个系列的关于实力(power)的书,从《软实力》开始写起,到《权力大未来》(The Future of Power: Its Changing Nature and Us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和《美国世纪结束了吗?》(Is the American Century Over?)再到现在的《美国世纪与我的一生》。出生于1937年的奈,正好赶上“美国世纪”的开启,他经历了美国成长为霸权国家、美苏争斗直至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以及如今其超级大国地位似乎面临着国内外的挑战。这大概是他动笔写《美国世纪与我的一生》的初衷和问题导向,当然对于当时已经87岁的奈来说,这本书也是他本人的一部自传。

  奈说话声音比较低(讲课的时候声音也低),而且回答总是比较简短。初和他聊天,可能难以确定他要表达的意思或者难以抓住重点,有时甚至会感到困惑。但事实上,他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我当时和他谈的问题比较散,谈到了美国的政治、外交以及地区热点,也谈了他一生的经历。奈对于“美国世纪”要终结有些微担忧,认为与外部力量相比,美国面临的威胁更多来自内部,比如党派政治极化。

  谈到中国的时候,奈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说到中美关系,他强调双方如果出现误判或管控偏差可能会引发危机。不过,在他看来,总是强调或者夸大负面因素,不利于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中美之间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领域,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等。

  奈在哈佛大学度过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绝大部分时光。1964年在该校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奈便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涯,他担任过政府系系主任和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提到奈,人们一定会想到“软实力”。作为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他因此被认为是国际关系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后来进一步深入发展出“巧实力”(smart power)概念,即巧妙且有效地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能力。这一概念一度成为指导美国外交的理论框架。

  奈曾数次在美国政府担任公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算长。最近一次是1994—1995年在克林顿政府担任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此前一年,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不过,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在卡特政府的任职经历。奈于1977—1979年担任卡特政府负责安全与科技的副国务卿助理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核武器不扩散小组组长。他一度在别的场合赞扬卡特在核不扩散管理方面作出的贡献,可见他非常认可自己当时的成绩。在与我的最后一次交谈中,他用了很多时间谈卡特政府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贡献。

  那天,我请奈在送我的书上签名。由于手抖得厉害,写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他站起来的时候,我迅速给他拍了几张照片。他问我“有没有拍到窗户外的景色?”我说“有”。最后在我查看相机的时候,奈把脸凑到镜头前问“都录上了吧?”表情像个孩子。那天见面时一切都是温暖的、轻松的,我记住的是他老熟人一样的和煦微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