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

2024-04-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根本旨归,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与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效度与效能,以及能否将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有效传递、引导、同化于教育对象,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伟大事业的成败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次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并针对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特别是聚焦政治觉悟、政治品格、理论素养、职业本领等与政治认同内在关联的诸多议题作出重要指示,将“政治要强”作为对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与基础队伍,其政治认同的强化与提升,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稳定性、持续性、实效性。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有效提升,需要在准确把握该群体独特质性与现实境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政治认同的内在生成机理,进而提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优化路径。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因职业所具有的强烈信仰要求与政治属性,加之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群体质性特征,使其较之于其他思政课教师群体、其他青年教师群体等具有更为多元、敏锐、复杂的政治感知与体察。对该群体政治认同的考察不能仅停留于表层的解读,而应深入到政治认同的内在结构予以深入系统的剖析。

  从整体来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政治思想认同,即对政治价值、意识形态、政治理论主张、制度设计理念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政治实体认同,即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目标追求、初心使命等的深度理解与自觉认同;三是政治效能认同,即对党的执政效力与治理水平的信任和依赖,对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局势能力的认可度,对党的政治活动中的利益关涉、利益追寻、利益取舍等的契合与认可。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生成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动态演进逻辑,其演进过程主要体现在高低进阶过程与内外接续过程两个方面。

  一是认知—信任—信仰的进阶过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并非简单认知与被动服从,而是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有序跃升。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状态形成深刻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在理性认知基础上,深化出一种情感归属与目标期待,对党的执政理念与治理能力具有强烈的信心与信任。以理论认知与情感信任为基础,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从而达到政治认同的最高层级。

  二是输入—内化—输出的接续过程。依据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质与群体属性,其政治认同的生成与演进是从输入到内化再到有效输出的内外流动过程。首先,外在的政治理念、价值、观点、主张等输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意识之中;继而,主体自觉地认同悦纳,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归属,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再者,通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积极的公民行为实践,对内化的政治理念与情感进行有效的输出。简言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实现政治认同是一个连贯有序的动态过程,这与思想政治工作中明道、信道、传道的过程高度契合。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特有的群体属性以及职业的专属要求,使其政治认同表现出多重独特的价值意蕴与质性特征。一是底线与超越的统一。就政治认同而言,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底线要求与职业准入条件,但青年思政课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政治上的“合格”与“无过”,而是要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职业要求,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提升认同效度,增强认同自觉与认同定力,做到政治上的“跃升”与“过硬”。二是理念与行为的互通。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生成过程可以发现,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实践的有机结合,表现在知、情、信、意、行的连续统一过程之中。三是业务与信仰的耦合。努力使教育对象产生并增进政治认同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政治认同的过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自身的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仰通过思政课教与学的互动有效传导给青年学生。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提升需要从内外两个层面用力。一是“理性—情感—行为”相承续的内生力量。首先,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持续的自我理论学习与改造,这既是其职业要求,也是其学术品格。通过理论学习加深政治认同的社会历史记忆,彰显中国精神的文化传承血脉,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性认知。其次,在政治认同的情感方面不断自我净化,坚定政治认同的初心与定力,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最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需要在理性与情感耦合交织的基础上转化为强大的现实行动力。这种自我实践一方面聚焦在思政课对政治认同的教学传导互动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政治生活中作为积极公民的现实参与实践。二是多元要素有效配合、协同发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协同落实。要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培训机制、预警和应急机制,从而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群体动力与制度保障;要努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建设好内外联动、知行合一的思政大课堂,以思政课实效性的获得增进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使命感,为政治认同的提升提供精神动能;要筑牢“矩阵式”校园文化,传承好学校的时代使命,巩固意识形态阵地,营造政治认同的文化风尚;要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提高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共识和政治参与度,实现群体信仰定力、理论自觉、政治素养的多维跃升,进而切实增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内在机理与实践取向研究”(20VSZ1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