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龙门(禹门口)沿“秦晋大峡谷”逆流而上,经过石门,就是孟门,这里有十里龙漕。在龙漕的开端,300多米宽的滚滚黄河水被两岸束缚到30多米,一跃而下50多米,跌入龙漕,势若奔马,声震数里,造就了壮观的壶口大瀑布。
壶口是《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之地。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路经壶口,看到黄河逶迤,瀑布奔腾,气势磅礴汹涌,想到民族危亡,不由心潮澎湃。翌年三月,写就长篇组诗《黄河》,经作曲家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奏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壶口瀑布,从此被视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在中华民族遭遇艰难困苦,走向救亡图存之路的时刻,《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展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同样为当时的全体中国人提供了心灵滋养。
司马迁在《史记》创作过程中,受李陵案牵连下狱。在生死抉择中,司马迁接受宫刑。《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梳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取舍原则。信中说,史书编著尚未完成,此时赴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他用“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展示自己的价值追求。
距离壶口100公里的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北侧,张思德纪念广场雕像两侧的石墙上,分别镌刻着《为人民服务》全文和张思德的浮雕。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友进山挖炭窑。连绵秋雨导致炭窑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推出战友,自己却牺牲了。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以司马迁的话为引,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解释和升华了司马迁的“用之所趋异也”。此后,“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学术研究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学术精神,也为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