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从教室课堂到田间地头,探寻“大思政课”的全新打开方式

2022-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跟随“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调研团走访苏州、徐州南北双城,深入工厂港口车间、领略吴韵汉风文化、对话基层一线工作者……用眼睛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面貌、用耳朵倾听各大产业“华丽转身”迭代升级的奋斗故事,将秀丽的山川湖海化为“课堂”、将媒体专家视为“同窗”、将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作为“课本”,不断探寻“大思政课”的全新打开方式。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展示中心

 

  深入基层、学思践悟,激活社会“大课堂”。作为95、00后一代,青年学子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还停留在课本,而这次调研让青年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祖国经济腾飞的磅礴伟力,同时也将思政课的阵地从校内“小课堂”转变为社会“大课堂”,赋予思政课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教学素材,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政课课程革新的灵感。苏州平江路等古街区谨守“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留存了小桥流水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融入手办潮玩网红打卡点等新元素,坚持传统传承与当代建设并举;友谊时光公司秉承“让文化创造价值”的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游戏中,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中外合资企业坚持立足本土与借鉴国外结合,秉持“开放”发展理念,创造出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信达生物制药、邹家角社区等从“共享”角度出发,凸显了经济腾飞与民生关怀兼顾;徐工集团、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则从“绿色”角度出发,呈现出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的融合。

  汇聚社会育人能量,用好身边“大师资”。讲好思政课,不仅要依托思政课教师本身,更应吸纳各行各业岗位上的优秀“师资力量”,将他们各自传道、授业、解惑的“大资源”整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学思践悟的本领和能力。向维信诺等创新型公司的工程师们学习“科技创新不止步、面向未来不让步”的创新精神;向邹家角等模范社区的党建工作者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向苏州徐州两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学习“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传承精神;向区块链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工程师们学习“绿色主导创新、低碳引领未来”的环保精神。

  边走边学、创新思路,搭建思政“大平台”。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要从正在发生的鲜活时代故事及伟大时代变革中提炼典型事例,从上至时代楷模、下至基层群众的身上汲取伟大精神,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课平台。跟随媒体团一路调研走访的过程,也是不断“充电蓄能”的过程,将“调研之路”化为“思政课堂”,用脚步丈量平江路与回龙窝的青石小道,在画舫中感受金鸡湖与潘安湖的习习凉风,感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交融;驻足徐工集团、相城区区块链展示体验中心,思考高新科技赋能现代产业的显著成效;远眺太仓港及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交通枢纽,勾勒祖国海陆通衢的宏伟蓝图;深入调研邹家角社区、米兰社区社区红色品牌,学习借鉴基层党建治理模式。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太仓港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蕙宁老师说:“这次调研之旅,成为我们最佳的授课课堂。调研途中,我们师生相互探讨,与媒体和专家学者思维碰撞交流,以生动写实的企业创新图景、基层人民的奋斗故事代替了传统课堂中的枯燥文字和PPT,促使学生在深刻领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掌握了课本知识,从而也实现了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未来,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这样一种沉浸式、立体化的调研走访中来。”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蕙宁、谢文蕴、滕晨供稿)

关键词: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政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村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