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柳吐芽,景泰春和。连日来,“奋斗”的时代旋律贯穿全国两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生态环境保护“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脱贫攻坚“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从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到内蒙古代表团、甘肃代表团、河南代表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团组参加审议讨论时,无论是发表重要讲话,还是与代表委员互动交流,蕴含在言语间的,始终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
培根铸魂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富有哲理智慧,启人深思。我在现场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贴近人民。”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用“培根铸魂”来形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义,令他倍感振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为时代明德’。用这样的要求鉴照自己,我有些欣慰,更感到不足。”谢阳举表示,今后将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时代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既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大意义,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春风化雨般激励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说,“社科界广大专家学者一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社会,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特点、新举措,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献智献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和引领,也再一次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提出高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人民出精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说。
艰苦奋斗
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定力
“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创造的,新时代艰苦奋斗的召唤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告诉记者,今天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口近14亿,可谓“家大业大”。此时,重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既是为了做到头脑冷静,不骄不奢,更是为了继承发扬好这一“传家宝”,永葆活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令人激情满怀的年份,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致敬历史、激励现在、开创未来的最好方式。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始终是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钟瑛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仅最大程度地创造了财富,也最大程度地积累了财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治沙英雄、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城关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表示,待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依然要继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让幸福生活的根基更稳固。
石光银一家三代人35年在毛乌素沙漠治沙近26万亩。他表示,“造林不容易,破坏可快了。还是要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长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她向记者表示,“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定力,坚决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从严从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月7日,在甘肃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对贫困县摘帽后的工作,他表示,“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告诉记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既肯定成绩、给予激励,又作出明确指示、提出具体要求,面对面地进行指导,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极大鼓舞了我们的信心。
2018年,甘肃全省减少贫困人口77.6万,剩余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到111万和5.6%,1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甘肃省历史上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还有18个贫困县正在申请脱贫验收。国家确定的“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减少贫困人口13.17万,贫困发生率降至7.4%,降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减贫步伐明显加快,脱贫质量进一步提高。
林铎表示,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到了最吃劲的时候。我们一定站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从严从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习近平总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实现产业兴旺,粮食安全是首责。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的手中,把发展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坚定从容地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昂首奋进。
记者 钟哲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