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2024-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现实任务和时代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和文字的系统表达。理论工作者要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社会话语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深刻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指通过语言、符号、概念、图像、视频等方式描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表达系统。话语体系包括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社会话语,是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立场方法、时代精神等的表达形式,表征着党和国家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和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和未来发展愿望。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是指用中国独有的话语表达方式诠释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等原创性理论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蕴含着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集合、基本理论、价值引领等核心要素。通过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国家认同等一套系统的思想理论框架,表达和阐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解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精神实质的基础工具,也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撑。因此,我们要用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范畴、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表现出来,持续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概念的研究阐释和话语表达,不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奠定知识框架与语义基础,也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我们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产出新知识、构建新理论、产生新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让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工作等产生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为何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纵观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积淀的丰厚的文明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占据了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话语的控制权和解释权。当前,尽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东升西降”的态势非常明显,但是国际舆论格局“西强东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方国家在话语权上依然占有优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权方面,我们依然存在“有理讲不清”“讲了无人听”的情况,存在编造概念、照搬西方、为创新而创新等情况,最终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无孔不入,导致了花样百出的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如何打破西方世界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话语体系的垄断和霸权,如何建构起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实际上,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社会话语已经成为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为了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提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国家利益博弈中,主导世界话语权的部分西方国家依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抱有偏见,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了曲解,甚至抵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时,国内学者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许多学术范式、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等方面或多或少受到西方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时尚未完全摆脱西方话语的窠臼。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迫在眉睫。

  我们具备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中,我们积累了丰富完整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知识生产的过程,蕴藏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体系、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比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大一统”的共同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形成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从浩瀚的史料中不难看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符号系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思想理论体系、民族集体记忆,表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符号系统、视觉表达系统、民族历史叙述系统,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生产提供了现代化表述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应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史料,运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动鲜活的实践,一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术话语、政策话语、社会话语的建构,形成彰显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一是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系统。概念是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也是话语体系最关键的表征载体。概念系统承载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立话语权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范畴和概念是传递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价值观念的话语工具,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根基,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西方的学术话语难以完整、系统、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打造中国自主的、科学的、可靠的概念系统,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因此,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关键路径是要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概念,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基本元素,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践中总结经验,从文明互鉴中创新思想理论,推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自主性的标识性概念。当然,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系统并不是为了表达效果而再造话语,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产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形成有效传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竞争力。

  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核心,要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创新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用学理道理哲理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为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阐释力。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把握好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摆脱西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桎梏,提升国际格局中的话语权。

  三是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人民性是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在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以人民性价值原则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建构,把学术问题、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人民诉求、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凸显话语体系深远的社会价值,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提供了生命力,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才能提炼出科学的概念,才能建构出科学的理论,才能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研究”(20BMZ011)研究成果】

  (杨荣,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王晓艳,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