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二十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23-03-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个强大的凝聚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将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作为革命的出发点,来源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使命又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领导力统领着理想的感召力、使命的推动力、理论的引领力、情感的向心力、政策的执行力和制度的保障力,使各种力量互相激发、互相支撑、互相叠加,推动缔结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209/t20220921_5538422.shtml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凝聚各民族共识,汇聚人民伟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论断是党在新时代实现民族理论创新和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209/t20220921_5538448.shtml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千年大计”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历史眼光、时代眼光、战略眼光、世界眼光,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作出的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髓和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根本遵循。这一民族工作鲜明主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必须知重奋进,深刻理解把握并全面贯彻落实。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212/t20221231_5576870.s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要通过创新全方位融入之“形”,激发情理交融之“感”,不断提升铸牢教育之“效”。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303/t20230322_5614955.shtml

  

  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从来都是国家大事。民族是一种复杂多元的社会存在,民族问题关涉到国家稳定发展和世界持久和平。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既要遵循政治文明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国历史和现实国情。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道路开创了政治发展的新范式,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念新方案,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303/t20230322_5614967.shtml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出台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善用“大思政课”之“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提高教育实效性、提升学生获得感。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209/t20220913_5494848.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