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瓦格纳”为原型的电影《地狱尖兵》剧照
据塔斯社报道,“瓦格纳”私营军事集团创始人普里戈任于4月3日宣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占领了巴赫穆特,俄罗斯国旗已经在巴赫穆特市政大楼上空升起。这一消息,让战功赫赫而又神秘无比的“瓦格纳”集团再一次成为媒体的焦点。“瓦格纳”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拿钱办事”的雇佣兵,还是他们自己宣称的“爱国者”?他们是“乌合之众”还是“地狱尖兵”?他们是西方媒体口中的“兽人”还是反抗西方霸权的勇士?这些身份标签对“瓦格纳”来说,似乎都有关联,但似乎又都不是。“瓦格纳”就是这样一群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一群在冲突前线的人,一群备受争议的人。他们是一群寻找“救赎之道”的“幽灵”,是当代俄罗斯“混合战争”的“利刃”。
诞生于凋敝之中的私营军事公司
私营军事公司(Private Military and Security Companies)是指向政府提供与武装冲突有关专业服务的民营企业,可以看作是一种现代化的雇佣兵。但与传统的雇佣兵相比,私营军事公司有较完整且合法的公司结构,且公司业务不局限于直接参与战争或冲突,还包括军事训练、军事顾问、后勤保障、安保服务等多个领域。俄罗斯的私营军事公司起源于苏联解体时期,最早的组织领导者是克格勃(苏联情报机构)官员与军官,最早的参与者是苏联退伍军人。因为苏联解体前后经济的凋敝,苏联退伍军人在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解体之初,俄罗斯军人的薪资待遇水平不足以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更不必说养活家人。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紧缺更是使许多军队不得以变卖武器装备。在当时的退伍军人中,对于拥有较高军事素质的人而言,如果想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为家庭赚得必需的薪资,只有重拾起枪杆这一条路。而正巧,克格勃官员与军官利用其过去的私人关系与在作战中积累的经验,建立起了第一批私营军事公司,并向这些高素质兵员敞开大门。
由于俄罗斯初期的私营军事公司中兵员们的经济压力与俄罗斯法治体系的暂时缺失,这些公司的行动往往是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而不受克里姆林宫的隶属或控制。但是俄罗斯情报机构很快看到了这些私营军事公司的潜力,同时与其建立起了有限的隶属关系,“派遣”其在高加索与中亚地区作战,同时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明确指出:“私营军事公司可以在没有国家直接参与的情况下成为实现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工具。”早在1992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就帮助“卢比孔”公司在波黑与塞尔维亚人并肩作战。此后不久,就有报道称俄罗斯“雇佣兵”在塔吉克斯坦、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参与作战。很快,这些私营军事公司又将目光放到政治混乱、军事羸弱的非洲,并建立起了“商业运作+地缘安全”的互动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也使俄罗斯一举成为非洲最大的武器供应商,也为私营军事公司的政治地位爬升提供了重要基础。
乌克兰危机促成“瓦格纳”集团首场“演出”
“瓦格纳”的前身“斯拉夫军团”就是这样的一家私营军事公司。2013年春季,该公司就在俄罗斯国内开始了招募工作,声称是做海外安保工作,并开出了丰厚报酬,月薪高达4000美元。如果在工作期间受重伤或死亡,则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2-4万美元的补偿金。利用诱人的条件,其立刻招募起了一支250多人的队伍,进发叙利亚。但是,进入叙利亚后众人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安保工作,而是要直接参与到“将炼油厂从反政府武装手中夺回”的作战中。他们也不能选择撤退,因为这将被视作单方面毁约,工资将被扣下,回国的费用也要自己承担。同时,“斯拉夫军团”的武器装备也极其落后,军事训练与组织也无法满足作战需求。果不其然,这支队伍在作战初期就被反政府武装伏击,6名队员负伤。众人趁着沙暴逃离,但是却落下了一份重要涉密资料。这份资料立刻被美西方获取、解密并分析,2013年11月13日,俄罗斯在线媒体《丰坦卡》报道了这一事件,俄政府招募“雇佣军”参与叙利亚危机的证据被公之于众。作为回应,俄政府迅速与“斯拉夫军团”划清界限,对幸存下来并回国的公司兵员们严格质询并没收护照,逮捕公司主要负责成员。
但是“斯拉夫军团”的一名组织者成功从中脱身,并且立刻着手谋划如何“东山再起”。他就是乌特金——“瓦格纳”集团的创始者。很快,他找到了普京的“私人大厨”、俄罗斯餐饮大亨叶夫根尼·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两人一拍即合,创立“瓦格纳”私营军事公司。
“瓦格纳”的名字取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古典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当今为各国大众所普遍使用的婚礼进行曲(Wedding March)也为瓦格纳所作。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促成“瓦格纳”集团的首场“演出”。总指挥乌特金在俄罗斯国内高薪招募了一只约1000人的队伍,亲自带队开赴顿巴斯前线,与乌东亲俄民兵武装共同作战。2015年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这为“瓦格纳”集团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有关报道称,俄国防部与“瓦格纳”集团签订合同,后者负责维稳治安与后勤押送等不涉及直接作战的相关任务。但是西方的情报机构公开的调查结果显示,“瓦格纳”集团的兵员已参与到一线作战任务中,并且也负责重火力武器等“高技术兵器”的操作任务。美西方急于指责俄罗斯投入“雇佣兵”力量介入叙利亚局势,莫斯科方面却对此否认。直到美国在2018年空袭中“误炸”了一处“瓦格纳”营地,造成上百名兵员死亡,兵员家属反映到媒体后,俄罗斯官方才承认确实有俄罗斯公民“志愿”前往叙利亚。
转向非洲俨然已成为国家的“白手套”
随着俄罗斯武装力量在叙利亚战争中的高歌猛进,“瓦格纳”集团也打出了名声、壮大了力量、扩大了兵源地。2016年12月9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亲自接见了乌特金与另外两名“瓦格纳”作战人员,并授予了“卫国英雄”荣誉称号。
但是“瓦格纳”的叙利亚业务就此开始减少。从此,“瓦格纳”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的老顾客——非洲身上。关于这一变动,分析解读众说纷纭。较为可靠的分析是俄国防部将“瓦格纳”视为竞争对手,由此开始排挤其在叙利亚的存在,而“瓦格纳”也因此转移到俄政府军未曾涉足的非洲。
在非洲,“瓦格纳”又一次迎来了腾飞。据俄罗斯大使与非洲各国的观察家的表述,“瓦格纳”在中非共和国、利比亚、马里、乍得等国有相当规模的存在。“瓦格纳”在非洲不再单单提供军事服务,还发展了与非洲多国企业的经济、政治关系与业务网络。据美西方媒体报道,中非共和国曾授予一家“瓦格纳”集团的子公司18.7万公顷地区无限制开采权。同时,“瓦格纳”集团在中非也采购了大量的金矿开采装置,难免令人遐想其业务拓展方向。同时,法国的衰微也为“瓦格纳”留下了大量可签订的业务。可以说,“瓦格纳”在非洲的存在填补了法国影响力日渐式微而留下的真空。
这些业务的迅猛发展,不仅仅反映出“瓦格纳”在非洲壮大了势力,也意味着俄罗斯有效扩大了海外影响力进而维护国家利益。“瓦格纳”在非洲与各国政治产生了难以分割的联系,这必然是莫斯科知晓的、监管的、甚至推动的。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在非洲俨然成为了国家的“白手套”,用以完成政府武装力量不便于完成的任务,介入官方政府力量不便于介入的政治博弈。
随着俄罗斯“混合战争”理论的制度化、体系化,“瓦格纳”逐渐整合了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的力量,将众多“志愿者”汇聚在自己的旗帜之下,成为俄罗斯“混合战争”的“利刃”。他们在等待一个“利刃出鞘”的机会,而顿巴斯紧张的局势告诉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并不会等太久。
“瓦格纳”宣传照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