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居民消费潜能 稳定国民经济增长

2022-1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5%左右。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稳中求进的态度以及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定力。当前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如何顺利实现后续经济增长备受关注。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出口乏力、投资收缩明显的局势下,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潜在动力。通过创新市场结构、加快传统消费提升等方式,把潜在消费转化成为现实消费。着力推动产业转型、技术研发及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同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推出鼓励消费措施,激发居民消费潜能。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今年出口压力大,增速显著回流。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累计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相对于其他国家,国内生产经营平稳运行,国内外疫情防控差异支撑中国出口强势增长。随着疫情发展,变异毒株重症率及致死率降低,在世界其他国家产能陆续恢复的情况下,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开始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21年已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至202210月出口总额同比增长更是由正转负,超预期回落至-0.3%。同时伴随全球不断累积的通胀上行风险及世界其他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倾向持续升温,出口增长料将进一步承压。 

  投资作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力,在2020年和2021年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8%1.1%。面对经济下行期,政府仍然需要加码投资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是传统投资基建刺激的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中国发展的需要,边际提升效益降低,同时可能为未来经济发展留下“后遗症”。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概念,用更低的成本为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新基建更多决定了基建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体量,目前市场占比不大,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也比较有限。 

  受疫情影响最终消费在2020年一度呈现负增长,随着疫情防控及人民正常生活秩序的恢复,这一数据在2021年恢复至5.3%并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在出口和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当前居民消费的三大特点 

  消费历来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尤其在目前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其变化更值得关注。目前我国消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仍有拉动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已向消费主导型增长转型,但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该比重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如图1所示,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20122021年消费对美国GDP的贡献率稳定在7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同一时期中国消费的贡献率只有53.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第二,消费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根据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数据显示(图2),疫情后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出现明显回升,但在疫情前的2011年该数据就已经进入下行通道。由于消费品零售数据统计的消费品主要是实物商品和餐饮服务,其他很多消费服务未纳入统计口径,对应下行区间我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的持续增长(图3)。这种下行体现了我国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在逐年扩张,居民消费结构更多地向服务性消费转变,且通过疫情前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由以食品、衣着、生活用品为代表的基本型消费向以交通通信、教育文娱及医疗保健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图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及居民消费倾向偏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其占GDP比例长期稳定在40%左右,相比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对较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成为影响居民消费进一步增长的掣肘。 

  对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潜力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呈现的特点,在短期修复及长效提升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防疫优化保障居民日常消费方面,首先,从疫情政策调整的方向和节奏上,在做好医疗方面准备的同时,需要考虑居民对于病毒认知,做好相关知识普及,力争更快走出疫情影响;其次,探索消费新业态,打通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将受疫情影响地区不能正常开展的线下活动线上化,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形式的选择,保障居民疫情期间文娱社交消费需求;第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借助数字化手段等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升效,提升快递配送保供能力,可借助无接触式配送等多种形式保障疫情期间居民日常生活,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第一,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个人经营者提供专项补助,缓解其特殊时期经营生活压力,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政策更多地向中小个人经营者倾斜,避免出现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累积导致的消费能力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第二,根据市场情况适时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引导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及个人消费信贷成本,释放对利率价格敏感的信贷主体的信贷需求;第三,结合我国近期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工作,可尝试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向居民发放消费补贴,在普及推广数字人民币及数字钱包应用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精准投放和跟踪。 

  在消费推动方面,首先,抓住防疫优化消费增长机遇期,做好迎接后疫情时代消费需求报复性反弹的准备,提升商户管理及接待能力,在为广大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做好相关管理,保障居民消费体验;第二,针对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推动体验式个性化消费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引导市场提供更高水平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尊重个体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和空间,进一步发掘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培育不同群体消费生态,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第三,持续完善配套市场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制度规范建设,从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数据治理等方面入手,培育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为居民消费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消费可持续发展。 

  在稳定居民预期方面,首先,在全球通胀上升风险不断累积的大背景下,要严防输入性通胀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定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价格,进而保障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第二,面对疫情造成的失业率不断上升风险,提供友好的创业环境,对国家政策倾斜领域的创业项目提供相关政策补贴,加快建设透明化统一大市场,可考虑通过行业负面清单机制,明确政策边界,降低政策不确定性,保护市场微观主体干事创业热情;第三,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大原则下,持续推进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对已不适应市场条件的部分限制措施予以解除,采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调控手段,保持政策连续性,推进落实保交楼专项措施落地,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使居民对市场形成稳定预期,进一步稳定居民财富收入预期,进而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的提升改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学派公众号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