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在京召开

2024-03-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刘静)2024年3月23日,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主办的“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活动会场
  教育部原副部长、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在致辞中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未成年人教育逐步进入到智能化阶段,能够通过提供个性化教学、智能化辅导、全科化反馈、人性化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奔赴。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科技伦理与社会风险,应继续坚持教育强国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和助力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教育,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李卫红表示,教育部关工委将继续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新型社会治理智库的合作联动,更好地咨政育人,打造实践基地,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原副部长、关工委主任李卫红
  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处长唐勇林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也是影响下一代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第一要坚持科技向善,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心理健康、眼健康等领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第二要坚持鼓励创新,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第三要坚持规范应用,不断完善制度,推进规范化的技术应用,使人工智能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处长唐勇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想象空间的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博弈白热化,其中既有技术之争、产业之争,也有标准制度之争,更有话语权之争,而归根结底是下一代之争。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夯实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物质技术基础,重塑学习与教育模式,推动下一代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跃升,提升下一代的数字可行能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挑战。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前提,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应加快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伦理规制与治理研究,让人工智能“向善而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尚处于发展的婴幼儿阶段,从概率推理到概念推理,从“一本正经地胡说”到知识涌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不大,但长期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今天的教育应对是解决明天人类文明问题的种子。面向人工智能挑战,应尽快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认知教育;针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队伍;关注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前沿实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的主旨演讲。她指出,当下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具有颠覆性作用,对教育尤其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挑战大于机遇,应从研发自主可控的认知大模型、加强立法与制定政策框架、关注学生智能素养的培养、加强研究先行尤其是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谨慎、理性、有步骤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是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基础,关系着家庭健康和命运,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人工智能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有诸多应用,如通过机器学习实现疾病预测及早期干预、优化健康管理、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可实现智能心理问诊和情感分析、信息检索和个性化健康建议;通过计算机视觉可实现视力筛查和眼病预防、身体姿态和运动分析、开展互动式健康教育;通过视频生成可建立智能健康信息平台、辅助健康教育等。但同时也应警惕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思考与方向》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下一代健康成长是亟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时代命题,从心理学发展视角来分析个体发展和外在的影响因素,应从三个方向深入思考人工智能赋能下一代健康成长。一是持续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脑发育规律的研究,探索硅基智能和碳基智能之间的关系,推动教育变革;二是明晰人工智能时代儿童青少年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使其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三是基于脑智发育规律和核心素养,采用新研究范式,全面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教授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作题为《AI赋能教育数字化,领航下一代成长》的主旨演讲。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与“学”的主体产生极大影响,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变革。应在高质量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指引下,坚持应用与治理双轮驱动,构建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模式。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
  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作题为《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认知大模型将从改变信息分发获取模式、革新内容生产模式、全自然交互完成任务、实现专家级的虚拟助手、颠覆传统手工编程方式、成为科研工作的加速器等方面,带来解决人类刚需的全新机遇。随后,他介绍了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发展进展,认为人工智能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减负增效、五育并举、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

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
  阿里云资深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委苏中作题为《智能+,数字化的第三次浪潮》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发展史,结合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讲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技术机理、运行逻辑。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应用,必将助力人类文明新发展。

阿里云资深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委苏中
  明瞳数科AIFuture Lab技术总监、医学人工智能资深专家杨博发表题为《人工智能照亮下一代光明未来——AIfuture lab近视防控创新实践》的主旨演讲,对医学人工智能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案例讲解。

明瞳数科AIFuture Lab技术总监、医学人工智能资深专家杨博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向善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科技伦理框架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瑞春介绍,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完成,是当前国内从社会伦理和社会治理视角,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开展全面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报告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主要应用场景、技术运行逻辑、内在风险机理,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科技伦理挑战,并对包容创新发展、引导科技向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向善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科技伦理框架研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瑞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政办主任李睿深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政办主任李睿深主持,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朱瑞,教育部相关部门及中国移动研究院、部分人工智能企业代表,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部院系师生等参加本次论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