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的“花园箴言”和“幸福”哲学

2024-03-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者简介】卓新平,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在希腊化文明发展时期,社会的动荡不断冲撞出一些全新的哲学思想。在希腊古典时代的衰落和新的希腊化时代形成之社会转型时期,希腊哲学思想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迎来了新的思想时代。这一时期在希腊哲学论坛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人物,此即伊壁鸠鲁。他虽然没有卷入当时的社会政治风云,而是以“哲人不关心国家大事”的超脱姿态躲进“世外桃源”,但他在其“花园”中的哲学沉思及其相应的“乌托邦”构设,却充满了其政治理想和社会憧憬。正因为如此,他的“花园箴言”让人玩味、思索,并有着穿透时空的经久流传。

  伊壁鸠鲁(Epicurus)于公元前341年出生在小亚细亚萨摩斯岛的一个雅典移民家庭,由其父启蒙而获得初等教育,从小就对哲学有着浓厚兴趣。据传他14岁那年听老师讲解赫西奥德《神谱》中关于“最初创生万物的乃是混沌”之论时提问,深究此“混沌”又是从何而来,老师无奈而让他找哲学家询问,从此坚定了他研习哲学的决心。此后,他又师从柏拉图的学生庞费鲁斯达四年之久,在科罗封和提奥斯钻研哲学十年,并受到德谟克利特学派传人瑙西苏尼的指导,由此形成其原子论、唯物论的哲学走向。公元前311年,他在离特洛伊较近的米提林开始构建其标新立异的哲学流派。公元前306年,他终于在位于雅典城和皮拉埃乌斯之间的麦里塔区购得房产及其花园,从此将之作为学校来收徒授课,大家离群索居,避开俗世尘嚣而潜心学问,故此使其学派有了“花园学派”之称。伊壁鸠鲁在其“花园”隐居达37年之久,被尊为“花园哲人”。公元前270年,他在其花园因病去世。据传伊壁鸠鲁曾有著述三百余部,包括《主要原理》、《论自然》等,其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精神则反映在其《反麦加拉派》、《反智者》、《反柏拉图》、《反亚里士多德》等著述中,但其大部分著述已佚,仅存留有三封书信和两组格言。不过,他的思想则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如青年马克思就曾专门研究过伊壁鸠鲁,记有《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并写有《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之博士论文。

  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是“快乐”理论。受其“快乐”伦理原则的影响,其学派追求一种不受外界困扰、达其宁静、超脱的境界,因而其弟子将这种“花园里的共同生活”视为其“花园乐土”的见证,并且以“传播福音”的方式来扩大伊壁鸠鲁哲学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后人在评论其思想理论时才称其为“希腊人所产生的唯一的福音哲学”。马克思也因伊壁鸠鲁哲学所具有的清新、青春和创新而称它“披上芬芳的春装”,称伊壁鸠鲁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

  伊壁鸠鲁在其哲学体系中尝试依据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来对世界做出科学解释,认为宇宙的基本单元即无数不变、永恒、不可分离的原子,这些原子构成物体,在虚空中运动,因此宇宙的真实存在即“物体和虚空”。不过,原子是不可感知的,人们只是从可以感觉到的物体及其运动才推断出其存在,体悟到宇宙的永恒和无限。同理,灵魂也是由物质性的原子所构成,只是这些原子更小、更微妙、更精致,存在于身体之中;一旦身体解体、灵魂随之丧失,此即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死亡的来临。伊壁鸠鲁进而以原子论来解释“天象”,排除释“天”论“神”之中的神秘主义因素。他认为神就是“一个幸福和永恒的存在”,它享有完全的幸福及快乐,而不干涉自然与人世,因此人不必畏惧这样的神明。伊壁鸠鲁的这种理论被视为“解除神的武装”,从而乃实质上的无神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曾评论说,“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么这种无神论就是由伊壁鸠鲁奠定的”;“因此,从普卢塔克直到路德,所有的圣师都把伊壁鸠鲁称为头号无神论哲学家。”

  伊壁鸠鲁认为研究哲学是为了“灵魂健全”和“幸福”。既然能够消除对死亡、天象和神灵的恐惧,那么就可获得灵魂的平静,这是一种“宁静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和愉悦则正是幸福生活的始终。所以说,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并不是那种“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的低俗享乐主义,而是一种哲人、智者高雅、纯洁的幸福和快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