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默运创音符

——纪念汉语拼音奠基人卢戆章诞辰170年

2024-02-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者简介:詹石窗,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道教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基本理论。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主编、英文版杂志《道家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Daoist Studies)主编、《道学研究》杂志主编、华夏老学研究会会长、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等。

  詹石窗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的中华生命智慧研究”等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2023年秋天,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古庄村前村长卢计划(人称“阿牛哥”)对我说:他们村里有个历史名人,叫做卢戆章,是汉语切音字的开创者,在语文现代化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厦门大学许长安教授曾经撰写了一部著作,介绍卢戆章的生平事迹,披露了不少历史资料。中共古庄村现任党委书记、村长卢贻力等同志对此高度重视,特别申请成立了厦门市同安区卢戆章文化促进会,推选卢金聪为会长。卢戆章文化促进会殷切期盼我能够写一篇文章,这一席话,勾起我的许多回忆。

  (图1:卢计划、詹石窗、卢金聪在卢戆章故居合影)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读中学时就时常到古庄村。我所读的中学同安第六中学(后来更名东山中学),离古庄很近,而我家又有亲戚在古庄,一有机会我就到古庄蹭饭,听村里老辈人讲起卢戆章的一些故事。按照老辈人的说法,“戆章”之“戆”是愚笨的意思。在闽南同安话里,“戆”字发的是鼻音“旺-瓮”,与“怣”字义同,形容笨得清纯可爱,老辈人把那些看起来很笨拙但却没有“机心”的孩子称作“怣狗”,小时候母亲就是这样喊我的。这个“怣”字,上为“失”,下为“心”,狗儿的心都失去了,不用说有多“笨”了。

  然而,将含有“怣狗”意思的“戆”与“章”结合起来,却有“笨出文章”的逸趣。大抵笨鸟先飞,鼓翼不止,心无旁骛,终栖高枝,令人刮目相看。既然如此,“戆章”当然是好名字,我不禁肃然起敬!不过,在50多年前,我对卢戆章的文化贡献却是知之甚少,更不明白他在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与历史地位。

  一个多月前,“阿牛哥”的哥,我的中学同学卢和平兄把许长安教授著的《语文现代化先驱卢戆章》一书以及相关附件发送给我。仔细一读,才知一个在中国语文现代化领域敢于开创、善于开创、成于开创的切音字鼻祖卢戆章仿佛从另一个世界“驾鹤”而来,降落在同安老城东西溪汇流口,以古溪特有的节奏、潺潺流水的清韵,朗诵他的佳作,真是如雷贯耳!真是“壶天世界藏奇药,医世度人有妙方”。

  一、切音医世,掷地有声

  卢戆章(见图2),字雪樵,出生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时值清朝末期,迄今已历经170个年头。

  正如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卢戆章的家族也希望他能够走“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路子,所以自他9岁开始即送入义学,直到18岁参加科举考试。十年寒窗苦读,本想能够一举成名,光宗耀祖,但却名落孙山。从此,他不再问津仕途。1875年,卢戆章到新加坡攻读英文。1879年,卢戆章回国。之后,他到了厦门鼓浪屿,以教华人英语和西人华语为业。这种教学实践,使他能够深入接触社会,积极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转,寻找快速掌握汉字的窍门。

  (图2:厦门鼓浪屿卢戆章雕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卢戆章把教学与调研、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完成了《一目了然初阶》等多种切音字著作。卢戆章发明创造切音字的目的是通过注音让人尽快认识汉字,实现文化的教育普及,这与一些“专家”鼓吹消灭汉字的论调可谓泾渭分明,他实施的“以新字母注明中国之字音”,则开创了汉语拼音的先河,所以周恩来总理1958年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回顾历史时说,“从1892年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开始,当时我国的许多爱国人士也都积极提倡文字改革”。(见1958年1月13日《人民日报》)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卢戆章称自己为“卢医”,视其制定的切音字方案为治病医方,这当然不是用以救治感冒发烧之类人体病变,而是一种比喻。卢戆章生逢清末衰运,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在强敌的压迫下割地赔款,泱泱大国受尽了欺辱。为了救国图强,许多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卢戆章与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深感国力衰微而被侵略是科学落后、教育不普及的缘故。正是为了改变社会,卢戆章视己为医,以济世救国为使命。

  卢戆章在文字改革方面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先后提出了汉语拼音的三个系统方案,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第一个方案即“厦腔方案”(见图3),代表作是《一目了然初阶》。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将苦心钻研十多年而成的专著《一目了然初阶》交由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刊印,这是卢戆章第一部切音著作,也是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拼音著作。该书已经形成了类似拉丁字母的拼写,包括声母15个,称作“十五音”;韵母33个,称之为“字母”;鼻化韵14个,称之为“鼻音”。

  (图3:《一目了然初阶》一页)

  在操作方法上,“厦腔方案”采取的是“声韵双拼”的方式;在书写上以韵母居左,而声母居右,这与后来的拼音先声母后韵母的顺序尽管不同,但却开拓了语音拼合的有效路径,体现了崭新的思维。第二个方案即“中国切音”(见图4)方案,代表作是《中国切音字母》与《北京切音教科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卢戆章向北京清朝政府学部进呈新著《中国切音教科书》。翌年(1906年),卢戆章将《中国切音教科书》略加修改补充,编成《北京切音教科书》与《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交由上海点石斋出版。

(图4:《北京切音教科书》一页)

  这两部著作以北京音为标准,择取汉字固有的一些偏旁部首40个来标示声母韵母,并且与拉丁字母相互对照,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音符体系。第三个方案即“中国新字”方案,其代表作是《中国新字》与《中华新字》。前者于1915年出版,后者于1916年出版。其特点是:首先,对1906年提出的中国切音字母做出调整,称声母为“子音”;其次,偏旁部首与拉丁文字母对照、国语官话与闽南语并举注音;复次,循序渐进推行“二级识字法”,先用方言教学,达到普及教育,再用官话教学,实现国语统一。

  伴随着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的提出与推广,卢戆章率先提出“国语”概念,积极倡导京音官话,贯彻“语言一律”的思想。与此同时,他在白话口语、新式标点、简体汉字,以及分词连写、符号标调等方面,都在我国开了先河。由于他的开拓引领,中国出现了一场历经半个世纪的文字改革运动。卢戆章不愧为我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与杰出代表。

  二、取法有道,推陈出新

  文化上的任何成就都不是偶然产生的。卢戆章提出切音方案,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既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也有其悠久的思想渊源。在以往,学者们讨论卢戆章的切音字,更多的是注意到他借鉴拉丁文,但却少有人深入阐释其方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卢戆章从第一部著作《一目了然初阶》开始就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学精神魂魄。

  考究起来,中国古代符号学,可以追溯到将近八千年前的伏羲氏。《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所谓“八卦”乃是由阴爻(- -)与阳爻(—)重叠而成的八种基本符号,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基本卦又称“经卦”,由经卦相重叠,而有六十四“别卦”。

  卢戆章不仅谙熟《周易》符号学,而且予以直接应用。他的第一部切音字著作《一目了然初阶》的封面设计就将书名套在一个八卦炉之中(如图5)。八卦炉呈三足鼎立,最高处的顶盖有11个圆圈,左边4圈,右边4圈,中间3圈。左4圈与中3圈组合成为一个指向东方的北斗阵,右4圈与中3圈组合成为指向西方的北斗阵。

  

(图5:《一目了然初阶》封面)

  东西双北斗交汇于中点1圈。顶盖下面的圆柱体犹如人的“项颈”,配置了八卦。正面直接呈现的有三个卦,居中的是乾卦,左侧是离卦,右侧是坎卦。中间鼎身,犹如人体腹部。鼎身上部左右各有一个龙头,下部又有一个龙头,可谓三龙分守,函三为一。笔者揣测,这种设计有如下暗示:第一,“八卦炉”之“炉”与其“卢”姓谐音,隐喻其切音方案出自卢家。第二,两个北斗星阵交错,象征东西方文明的交错。第三,八卦符号暗示切音方案的构造遵循《易经》的卦象推演法则。

  就诸多迹象来看,卢戆章切音字的发明也可能受到了道家学派符箓书写法度的影响。所谓符箓,又称云篆、丹书等,是道家学派用以沟通天地、调集信息能量、祛除邪气、治疗疾病、完善生命、升华境界的符号体系。按照道家的说法,符箓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云书。所谓“云书”乃是模拟天上云彩形势而成的最为古老的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不断演变。《一目了然初阶》对其演变过程作了概要性的追溯,指出古时先有云书鸟迹,继而有蝌蚪文,再往后则有篆书、律书八分体以及宋体字。道家学派的符箓在不同发展阶段巧妙地汲取诸多字体的形势,融入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昆虫等诸多写形,且加以变通。从卢戆章所创切音字系统中可以找到与符箓书写的一些对应点。

  道家学派的符箓,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神秘,但论其本质则是一种声、形、意“三合一”的书写。《三洞神符记》说:“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诠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以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这段话不仅指出了符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且阐述了符、书、图、声之间的相互契合。所谓“通取”就是模拟写形,表明符的书写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形声并用”,则体现了符既写形也表音,看符能够读出音来,由音可以呼唤出符象。早期道家学派流传着《云篆度人妙经》(如图6),其笔画犹如云彩飘动,每一个字基本上是两笔或者三笔,直线与弧线交错变形,充分体现了简易的笔法。卢戆章的切音字,实际上也是因简代繁,以符表音,由音来符,这与道家学派符箓书写具有异曲同工之用。

  

(图6:《云篆度人妙经》一页)

  当然,从道家学派符箓形态追溯卢戆章切音字的思想渊源,并不意味着卢戆章完全照搬符箓的构型。作为一个走出国门又回归故里的知识分子,卢戆章满怀医世济人的大志,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他,故而能够以开放的视野,在借鉴西方拉丁文基础上,推陈出新。他从三个基本的字符推演出全套的切音字,从厦腔入手,逐步扩大到其他区域的方言标音,进而推展到全国,他把拉丁文字母与中国汉字固有的一些简笔偏旁部首进行对照,形成了一个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拼音方案,他倡导“全国切土腔,京音为国语”,理直气壮地发出“中国声音”,这一切在江河破碎、万马齐喑的年代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

  三、以文化人,遗泽千秋

  中国文化,自古就讲究修身养性的内功与外行。所谓“内功”,就是自我内在的道德修养,实施精气神的调理功夫;所谓“外行”,就是济世利人的社会实践,倡导行善积德。从济世利人的角度看,行善积德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凡是有利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事情都应该身体力行。卢戆章从这种文化传统出发,逐步超越了自我,将“自我”融化在“以文化人”的文字改革的拼音推广工作中。道家的“至德之世”社会理想与儒家的大同精神相汇集,造就了他的开放视野。他注重不同思想元素的借鉴,也善于借鉴,所以能够汲取多方面的文化成分来滋养他所创造的切音学理论。

  卢戆章是一个颇具使命感的学者。为了能够发出“中国声音”,卢戆章不辞劳苦,通过各种途径、抓住可能的机会来宣传其所提出的中国切音字方案。一方面,他亲自上北京,将自己的切音字方案呈送清政府,力图通过政府力量来加以推广;另一方面,在方案一时未能得到清政府采纳时就把更多精力放在民间传播的实践中。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切音方案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他深入码头、社区,长时间当了义务教员,令人感佩。

  卢戆章“以文化人”的慈济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终身以发明和推广汉语切音字为使命,而且反映在教材建设方面注重民俗性与社会公德的教化培育。他在《一目了然初阶》的凡例中说:“此书欲为男女老少雅俗通晓之文,故卷首列里巷歌谣,中杂解颐趣语,取其快易忘倦也。然大要,即在孝悌节义。”其所选择的题材内容主要体现两大特色:一是街头巷尾广泛流传的民间俚语,十分风趣,令人讽诵而不知疲倦。例如《九仔九》这首民谣:“九月秋风渐渐来,无被盖米筛。甘蔗粕,拾来盖目眉。蚶壳钱,拾来盖肚脐。网斗纱,掇来盖脚尾。遍身盖密密,未知此寒何路来。”书中的“九仔九”就是九月初九,内容讲深秋寒气来了,老百姓没有棉被,于是就地取材,用米筛等物来遮挡风寒。厦门话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小时候,先父也曾教过我《九仔九》这首民谣,迄今记忆犹新。二是由经史子集文献改编的孝义故事。例如这篇《饲蚊》(见图7)讲:“吴猛八九岁,就能晓得有孝。因为家内丧穷,所以眠床无蚊罩。至夏天之时,蚊嗄嗄吼,伊就

  醒醒卧的,由在蚊咬,是惊了蚊饥,去咬伊之娘母。”此类故事有出处典据,经过改编之后通俗顺口,很能深入人心。

  

(图7:《一目了然初阶》文选)

  卢戆章开创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汉语拼音教育方案,在后来一百多年的流传中,虽然具体形式已经有了许多改变,但关于汉字沿革、由繁趋简、拼音识字、国语统一、普及教育的精神却流传下来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著名语言学家都对卢戆章的文化贡献给予充分肯定。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称卢戆章为“从事切音运动的第一人”,周有光在《汉字改革概论》中说“1892年,我国人民自觉的汉字改革之幕揭开了。揭幕人是卢戆章”。1958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的《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的报告》中回顾历史时再次将卢戆章列为创制汉语拼音方案先驱者的第一位。以往这些评价表明:卢戆章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一种文化遗泽,已经流贯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济世思想和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