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部分与会学者在线合影
开幕式部分与会学者在线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李婷婷)2022年9月17日,第五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以线上方式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名主办,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协办。论坛主题为“全球性风险与新实践理性”。本届论坛跨两个周末(9月17—18日、24—25日)、共用时4天,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进行。
李萍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李萍主持。她介绍了实践哲学中文论坛对学术品质的重视和在海内外学界的影响。
张伟主任致辞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张伟在致辞中表示,实践哲学中文论坛自第一届开始就得到了学界同仁们的鼎力支持,实践哲学的议题不仅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征,实践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哲学自身的一种形态,而且在多元性中也坚持聚焦性,每一次的论坛主题都聚焦于某一个方向、某一个研究领域。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有学术主张、学术团队、学术影响,期待在国内外前辈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把实践哲学的研究推向纵深,进而对汉语学界的实践哲学研究本身贡献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徐长福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在致辞中,对本届论坛做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全球性风险无疑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是实践哲学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本届论坛的参会论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了这个主题,显示了各位学者的道义担当和专业造诣。他强调,面对全球性风险,以多元化的方式解释世界是重要的,并以马克思所强调的对哲学研究的勇敢的自由精神与学界同仁共同勉励。
17日上午大会主持人兼评论贾红莲、黄晓武、周丹。
9月17日上午的大会发言分为三组,分别由《哲学动态》编辑部编审贾红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编审黄晓武、《哲学研究》编辑部研究员周丹主持兼评论。
17日第一组大会发言学者
在第一组发言中,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谈到,面对“全球风险社会”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研究员提出了“天下体系”基于“我行故我在”的理论,但是在如何“行”之的问题上似乎避闪开了。由于实践智慧的可行性限制,他认为也应强调“行”的渐进性与目标的现实性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表示,现实的实践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成功的实践与合理的实践的关系,第二,理性的实践和合理性的实践的关系。此外,评价合理性的标准也要注意是否符合规律性、目的性、普遍性、规范性等。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宗树人(David Palmer)认为,某投资项目若是放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中,就超越一般的商业考量,风险评估需要考虑长远宏观的“一带一路”远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萍表示,各种文明形态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基础上,让每种异质文化和异质文明多元发展,建构一种健康的文明生态,遵循互尊包容、互鉴共生的道德理性原则。
17日第二组大会发言学者
在第二组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少杰表示,网络交往因为超越了地方场域的限制,其交往关系、交往规模和交往范围都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网络交往已经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迁,其旺盛的活力植根于快速的网络信息交流之中,并由此而引发了持续发生的不确定性。正确的应对策略应当以对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符合实际的应对网络社会在其发展中生成的不确定性。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萍表示,罗马俱乐部成员以“全球问题”研究范式破除了“后工业社会”研究范式,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新的风险社会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广泛探究,而社会—医学框架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挑战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形成的风险社会观念以及20世纪80年代建构的生命政治学的研究范式,由此构建起了一种新的风险社会的研究范式。因此,风险社会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动态生成过程,风险思维是思维的内在机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阎孟伟表示,实践理性必然包含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基本方面。其中,为实践活动提供价值预设的实践理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来自人的纯粹理性能力、以人的自由为前提,推导出来的法则体系以及对现有的法则体系进行批判和评价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表示,上世纪出现的“责任伦理”和“美德伦理复兴”都未能成功重构现代伦理学的规范基础,当前的伦理学规范重构,要将历史上形成的三种规范伦理学类型建立在一种新的道义实存论基础之上。
17日第三组大会发言学者
在第三组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提出言行双层理论和任性人假设,应听其言观其行地研究科学家和科研事业及科技史,强调要警惕以科学名义说话、受金钱影响做事的灰科学、灰创新,要提倡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多方共治科学的新型科学传播,构建持续向善的新型科学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海平表示,跨越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之间相互对峙的鸿沟,寻找两者相通的中道,是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思考不可回避的“新实践理性”进路。伦理的高阶思考及其实践理性的旨趣在于,寻求新民主框架下的道德议程和共识框架下的伦理安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表示,民族虽不被看成是哲学的专属领域,但民族之于哲学并非外在的概念。在新的时代,民族实践的复杂多变以及学科化问题,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与建设,要求哲学本身的学科反思及其论域开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仰海峰提出,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经历了从理性逻辑向异化逻辑、异化逻辑到生产逻辑、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的三次重要转换。从异化逻辑到生产逻辑,形成了人类学意义上的、面对一切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构架,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特征,在资本逻辑对生产逻辑的统摄中生产逻辑是资本逻辑的载体,资本逻辑是生产逻辑的本质与旨归。
17日下午的两个分会场中,专家学者围绕全球风险背景下的身份认同、政治倒退、如何诠释本土哲学文化与政治经验以及“马克思思想”和“黑格尔思想”等主题展开探讨。18日的三个分会场,与会者则围绕风险和人的道德行动、实践理性、全球治理风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哲学和历史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与分配正义、古希腊实践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和罗尔斯正义论等主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
17日下午分会场部分学者发言
18日分会场部分学者发言
18日下午分会场报告后,又进行了两场大会主题报告,专家学者们围绕如何理解、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风险,当代文化语境下重建信仰的可能性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等问题展开精彩讨论。
18日下午第一组大会主题报告学者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韩震以历史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为核心探讨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人类解决当下问题的行为与人类社会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并且希望在不确定性背景下给人类一种更具合理性的未来。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教授郑永流以国家治理能力与法治指数为主题,讨论了法治与治理、法治指数以及世界正义工程(WJP)法治指数等具体内容,强调了法治在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时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从民族国家自诞生起的主权的合法性危机出发,揭示了由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所面临的冲突与不确定性,并就此提出了解决民族国家合法性危机的可能的道路与建构未来世界体系的七大原则。
18日下午第二组大会主题报告学者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美堂提出,我们要研究重建信仰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解释和解决办法;要促成不同价值观的对话,并在对话中按“最小公倍数”原则寻求价值共识;要在复杂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方式中,寻找相对确定的价值基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李蜀人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概念理解存在的曲折、含混,并进一步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分为反思性、创建性、交往行为的政治哲学三个阶段。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伟追溯了作为伦理范畴的“义务”概念和“责任”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思想史渊源,强调了“责任理性”的概念:新的实践主体需要涵括责任的意识即对自身负责的人格,而责任原则介于义务论和动机论之间。
马天俊教授发言
最后,中山大学马哲所副所长马天俊在阶段总结发言中表示,当代文明生活中大部分有重要性的实践议题、实践哲学议题在会议各环节讨论中都有涉及,正视全球性风险,发展新实践理性,都需要真正的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哲学和一切现代科学的本务,也体现了会议跨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和协作。
实践哲学中文论坛是聚焦人类实践问题的国际化、跨学科的中文哲学平台,强调“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本届论坛共收到150余篇论文,论坛共有6位母语非中文的外国学者用中文发言,体现了塑造中文为实践哲学的国际学术语言的旨趣。
论坛的与会者有来自哲学的多个二级学科,还有来自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汉学、生物科技等学科领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鲁汶大学、西班牙罗耀拉大学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