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

2022-1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回顾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履行了这一庄严的历史责任,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守正创新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发展。纵观新时代十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问题意识的更新、思想逻辑的明晰和价值追求的明确中真正升华了新时代的实践智慧,又以“两个结合”不断地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新境界,还在表征时代精神、表达民族自我、创新文明理念中原创性地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实事求是的唯物论、人民主体的历史观、系统观点的辩证法、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基本观点,以及人类命运与共的文明观。

  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是中国人民实践的“大智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又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坚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融汇古今、创新了“两个结合”、内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表征了先进的文明理念。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学理和体系的原创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华文明、引领中华复兴,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思想底色和历史视域。通过原创性地探讨学科健全的内在逻辑、学理科学的思想逻辑和体系完善的实践逻辑,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揭示了新时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内涵,更呈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解释力、现实批判力、价值引领力和文明感召力。

 

  一、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体化时代化地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哲学创新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实践观点的思维、科学思维的具体和政治高度的自觉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创造历史,直面现实问题,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判断落实为对时代方位的哲学判断,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落实到对人民存在现实、存在体验和存在追求的实处,形成了“人民主体的历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时代表达和对人民主体的哲学表征,既逻辑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又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表征力、现实批判力和观念引领力的“创新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讲话和实践指导中指出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强调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指导方式、作为行动原则的实践意义,在党的工作原则中形成以“人民主体论、人民发展论、人民幸福论”,实现和内化了“人民主体的历史观”的现实路径。在对历史的哲学定位、实践阐释中追问历史主体、历史对象和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中国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以中国话语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以中国精神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与思维,展现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特色、新风格、新气派和新追求。

 

  二、以“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性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其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以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中,以“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特征,以中国的向度、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和文明的广度呈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既是对新时代哲学的存在形态、表达方式和文明追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魅力。

  “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回应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发展问题、走向问题与繁荣文明问题。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论断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判断中,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议中,我们看到了在“两个结合”所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形态的发展逻辑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建的追求中所呈现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提炼和总结中国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中所具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思维伟力。

 

  三、书写时代的新篇章,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内化中国革命实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着眼于形成发展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将现实问题理论化、思想化和哲学化,而且更将历史规则、未来发展理念化,以“原创性贡献”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解释力、现实批判力和未来引领力,赋予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性指向和未来性创新的双重特质,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实践规定、学术规定和思想规定这三个方面,以学术的方式重点阐释如何实践地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重大问题。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新时代中国实践、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哲学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问题、哲学逻辑、哲学思维和哲学理念的实践规定;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达为核心的哲学概念、重要的哲学判断和原创的文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学术规定;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神的哲学凝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特质的思想规定。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当继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