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影像史料整理研究

2023-02-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8日第1354期

  本报讯 (记者张春海)12月16—17日,“影像·中国史”第四届中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影像史学与中国历史”、“影像史学与中西交流”、“影像史学与历史记忆”和“影像史学理论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周勇介绍,在影像史学逐渐兴起的潮流中,抗战大后方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为抗战史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而影像史学在国内的发展,尤其是关于影像史料的搜集整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总体布局,尤其是没有对基础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以抗战大后方研究为例,他提出建设“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影像史料数据库”的构想,搜集整理保存在海外的抗战大后方影像史料,运用信息技术将其数字化、集成化,以尽可能方便的形式提供给研究者利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介绍,清初顺治年间,随荷兰东印度公司访华的约翰·尼霍夫,在其所著的游记《荷使初访中国记》中所附的150幅铜版画插图,是目前所知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最早的影像记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史料价值。此前,学术界曾认为1793年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的作品,是近代以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第一次形象描绘。而尼霍夫这些绘画的发现,使西方用影像记录中国的历史提前了近一个半世纪。颇为珍贵的是,它用纪实绘画的形式,从广州到北京纵贯建立不久的清朝,对当时的中国进行了全景扫描,弥补了清代初期历史影像记录的空白。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影像研究中心、历史影像实验室、历史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

关键词:影像史学;影像史料;影像记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