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二十题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重构和创新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2022-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前所未有的实践创新,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方大国,通过独具特色的发展实践,自觉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并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体系以及人类文明形态的现代化探索之路。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现代化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它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伟大创造,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化,是具有鲜明特色、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的全新实践,是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原创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对现代化发展逻辑的重构和创新。

 

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和中心的现代化。资本的自我增殖构成了西方现代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导逻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集中体现为资本逻辑批判。这一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总体性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只能导致劳动的异化,这种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生产最终体现为对他人劳动的剥削,从而使劳动丧失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的自由性质。资本逻辑的宰制使整个社会被纳入到利益最大化的轨道之中,它在生产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屈从于物化的逻辑,从而导致“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和人性的绝对贫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悖论就在于它使人的自我发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变成了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中洞见了扬弃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看到了通过人类解放的实践活动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转化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可能性。在马克思看来,改变把资本逻辑固定下来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安排,使劳动、资本和财富抛弃掉其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转变并提升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就能趋向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活理想。马克思主义由此提示了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崭新文明形态。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建立在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基础之上,它不以物质财富的占有为目的,而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性本身的完满作为自己的目的,从而在把生产力从私有财产制度下解放出来的基础上,使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占有服从和服务于人性完满的内在需要,从而建立起不同于资本逻辑的、全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文明理念和价值原则,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始终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改善民生福祉和人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通过持续奋斗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建成惠及14亿多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有效地利用和驾驭资本,使之服从并服务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性实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和扬弃了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新逻辑。

 

彰显了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逻辑

 

  马克思把现代社会理解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人对物的依赖与逐求,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挺立自身独立性的必要基础。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物的依赖与逐求成为人围绕和转动的“太阳”,从而使人的存在和发展沉陷到“物化”的状态之中,导致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在最抽象的意义上把人变成了原子化的现代个人,财产权被视为现代个人的本质规定,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把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当作手段,从而形塑了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共同体。与此同时,资本自我增殖的逐利性质必然使整个社会结构走向分化和失衡,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又是人的精神和人的本质的“绝对的贫困”; 一方面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中不断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另一方面又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部秩序从而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政治制度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局限和弊端,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日益显示出其抽象性和虚伪性;如此等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体现为片面发展、知性对立和冲突失衡的现代化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扬弃则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并不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而是超越和扬弃了各种知性的对立,使各种矛盾进入了它的伟大综合阶段,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并在更高的逻辑界面上实现了辩证的和解。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旨在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并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擘画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必由之路。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则是发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的集中体现。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彰显了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一全新的现代化逻辑体现了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辩证思维,是对物质主义的片面发展的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实现了现代化发展逻辑的重构和创新。

 

创新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逻辑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自我中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资本自我增殖的逐利性质必然导致对外的扩张,并以其霸权、掠夺和压迫而导致两极对立的矛盾冲突。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绝不是田园式的东西,而是充斥着暴力和血腥,并敏锐地洞察到:“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形成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必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以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两极对立结构,从而在资本扩张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把冲突、对抗和矛盾带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对国际秩序的理解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的,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则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基础之上的,它崇奉的是“强权政治”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对他国的压迫、剥削和殖民的基础之上,并以零和博弈的思维试图垄断发展优势,不断强化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塑造所谓“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体系结构,以此巩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和世界霸权。西方现代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追求发展与让渡独立性之间的悖论,迫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在这一不平等的体系结构中作出两难抉择。

  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它既不走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也不走依附性发展从而丧失自己独立性的弯路,而是立足于中华文明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传统,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否定和自主发展原则,既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又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充分地吸收和占有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并且欢迎各国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虚假的“普世主义”,牢牢把握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和交流互鉴的文明趋势,强调“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走出了一条“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的现代化新路,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向世界展示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展现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化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它有效地防止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被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资本主义轨道,从而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危险,同时也赋予现代化以开放包容的文明新境界,体现了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崭新价值理念。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让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且重构了现代化的内涵,创新了现代化的范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深刻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表明,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更不具有永恒绝对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证了社会主义作为科学认知框架和价值理想框架的统一,不是一种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维,而是需要按照实践观点的辩证法精神的指引,逐渐获得对社会主义具体普遍真理的认识和理解,并用丰富具体的经验内容来充实它的内涵与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在现代化的探索中敞开自身的优越性,拥有光明的前景和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变革而言,其超大的人口规模、悠久的历史文化、全新的发展理念、独特的发展道路、巨大的发展成就以及深远的发展影响,都是世界历史性的。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是对现代化发展逻辑的重构和创新,而且是一种蕴含着新文明理念和文明追求的更高文明形态的创造,是一种与时俱进、意义深远的文明开拓和价值体系的创造。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