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8】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8】张萌:以融媒体人才建设为抓手,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2023-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张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2022)新闻学与传播学专家委员会助理。在《国际新闻界》《中国出版》《现代出版》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部委委托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将媒体融合的发展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打造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和目标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为灵活的人员考核机制提供发展空间

  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关键是优化人才考核机制。人才考核分配需要增加效力,薪酬绩效从事业化向市场化转变。建立市场化薪酬管理制度,构建“以岗定薪、同工同酬、量化考核、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市场化薪酬体系,推动薪酬向一线员工、重点岗位、核心骨干、创新团队、移动优先项目等倾斜,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

  各地方融媒体中心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虽然有不少共性短板,但是,由于起步和基础结构不同,有的融媒体中心是另起炉灶,没有传统媒体的包袱,而有的融媒体中心则面临着对旧有团队的整合。因此,在人员机制考核方面,上级决策部门应鼓励地方探索适合各自发展情况的考核机制,避免“一刀切”与生搬硬套。鼓励各中心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参考现代化企业的考核标准,将考核与绩效奖励紧密结合,实现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此外,引导绩效奖励向一线员工倾斜,在保证核心员工收入的同时,激发底层动力,促进机构内人才的转化,这也是县级融媒体考核制度改革时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创新人员聘用机制,有侧重地提供编制保障

  聘用机制直接影响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县级融媒体在人才聘用方面,需要引入更加灵活的招聘形式,避免单一的、公务员式的“行测+申论”招聘考核,鼓励各融媒体中心在规范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强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业务、技术岗位的编制保障,增强核心岗位人员稳定性,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进行政府营销资源和政策资源的倾斜,弥补其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的劣势。

  首先,加强偏远地区、核心业务、技术岗位的编制保障。偏远县城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吸引力尤其薄弱,如果没有编制的保障,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其次,通过政府资源倾斜,鼓励融媒体中心以社会效益作为第一要义。例如,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县委、县政府给予襄垣融媒体中心“三个优先”倾斜政策,将县域公共区域的广告、场馆经营权优先授予融媒体中心,保障中心的自主营收的同时解决了后顾之忧。最后,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缓解基层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不敢培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人员流失严重,有的地区表示,“都不敢送我们的人去培训,没呆几天就走了,培养也是白培养。”可以将保障性政策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例如,延展“三支一扶”计划或鼓励高校学生返回家乡融媒体中心进行实践锻炼。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干部职工身份边界

  优化融媒体人才机制管理,将我国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才优势,是当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绩效化管理”的原则,灵活推进融媒体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干部职工身份边界。

  首先,在领导班子的任用上,妥善安置原机构的“旧人”,同时也要鼓励各融媒体中心选拔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新人”,为年轻人提供机会。其次,打破编制所规定的身份界限。不同的融媒体中心人员身份复杂,甚至有的地方既有一类事业编制,也有二类事业编制,还有合同制。一些融媒体中心,例如,山西省高平市融媒体中心、广州市番禺融媒体中心将人员考核管理按照一体化原则,把原一类事业编制人员的身份“锁进抽屉里”“锁进档案柜”,全员实行岗位管理,将一线部门员工全部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个人待遇与岗位工作量、工作难度、责任大小等挂钩。对于原事业编制人员,身份保留,人员的调资、津贴、补助、职称等相关待遇,只在档案中调整,按其编制相对应的社保机构缴纳社保,当个人调动、退休、离职时,按原渠道办理。干部职工身份边界的破除,有效激发了人员的积极性,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爱才、敬才、识才,营造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和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使得人才能够更好地投入融媒体事业的建设中大胆创新,用心钻研。

加快推进中央融媒课堂建设,完善各级培训机制

  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地进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央融媒课堂,完善各级培训机制,整合全国、全省的优秀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培训,加强地方融媒体中心人员的专业技能、媒体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首先,打造全国性质的“融媒大讲堂”。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融媒体中心,资源匮乏,尤其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缺乏高质量高校与一流新闻院系作为支撑资源,在校部共建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整合全国、全省、全市优秀教学资源,为各级融媒体中心开办“融媒课堂”,打造系统化、实时性、类目丰富的融媒知识课堂,加强互联网思维、产品创作运营、案例研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线上与线下结合,切实解决基层学习资源断档问题。其次,秉持“实用为上”的原则,开办切合实际工作需求的课程,建立业界、学界专家库。有的融媒体中心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邀请本地或外地高校专家学者授课,但却因为授课内容的理论味道浓厚而脱离实际业务需求,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还留下了“乏味”“空洞”的印象。各级融媒体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拓展课程资源,合理设置培训课程。最后,选拔省、市、县宣传部及融媒体中心优秀人员赴中央媒体、互联网企业跟班学习,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具有本土视野和国际视野的青年融媒人才后备军,激发队伍创新活力。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7】向静林:深入理解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6】赵玉明:深入研究俄罗斯与中东关系 为提升我国中东外交水平提供学术支撑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5】熊昌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4】张嘉馨: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3】王涛:坚持正确的问题导向,外国文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借用他山之石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2】何伟: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1】王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20】黄承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9】韩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共谋全球安全倡议的概念共识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8】杨抗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融媒体;人才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