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功能

2022-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政党制度结构的关系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迫启动的,与早发内生性的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下国家先于政党而产生不同,处于后发外生性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党“是社会政治危机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作为新中国政权的缔造者和新的政治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起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完成革命任务、建构国家政权、谋取民众福祉、推动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领导作用。中国政党的出场逻辑不仅塑造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结构,还赋予了新型政党制度更为全面而有效的制度功能,使其自身运作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其一,凝聚共识功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两大原则,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以合作和协商代替相互攻击,以广泛参与凝聚各界共识,以协商民主补充选举民主,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新型政党制度的凝聚共识功能有利于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不同群体、阶层、团体思想观念的统一和舆论共识的形成,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筑牢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其二,优化决策功能。作为一个复合型制度形态,新型政党制度在优化决策方面具有显著制度功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人的具体利益,在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广泛协商后作出决策。这样的制度安排,既发扬了民主又实现了集中,实现了尊重多数人的整体利益与兼顾少数人的具体利益、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避免了以少数人、少数阶层、少数集团的意志为转移制定决策的弊端。

  其三,协调关系功能。在新型政党制度运行中,各民主党派不仅能够将其所联系的阶层、团体的意见反映到政治体系中去,而且通过一定的政治吸纳,将政党所联系的一部分优秀分子吸纳到政党组织体系中,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奠定良好基础。新型政党制度内含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和价值选择,这使协商民主成为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通过各民主党派自身所联系的工商、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群体,通过对热点问题、民生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召开各种形式的听证会、议事会、民主恳谈会,提出议案和建议等方式,为有效协调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其四,维护稳定功能。在新型政党制度架构中形成的和谐政党关系是保障中国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总体稳定,与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维护稳定功能密不可分。一方面,党的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全覆盖,并通过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党外各方面的社会精英人士,建立和维护党内外团结、和谐、互信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通过制度化的参政议政方式和渠道,充分吸纳社会不同群体、阶层、团体的利益表达、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诉求,有利于以友好和睦的政党关系维护稳定国家政权系统,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氛围和政治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