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2022-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发展的本质而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也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地将经济发展置于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努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水平、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才能为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模式的质量

  作为发展过程的结果,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发展模式的质量提高。第一,要努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第二,要努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着力构建支撑共同富裕目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第三,要努力提高发展的包容性。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保障与提升。

  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方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继续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破除行政区域对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和分割,进一步提升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另一方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也需要各个地方的发展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基于自身发展实际和功能定位来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

  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主体同时着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打造陕西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让更多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够融入全国的经济产业体系。第二,深入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应该着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平台,不断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加快产业升级。第三,大力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考虑到中部地区承东启西、临南向北的地理位置,未来应该进一步制定推动实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第四,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毫不动摇地以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在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前提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着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一,深化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建议以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对象,加快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同时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紧密合作。第二,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第三,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是区域协调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要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不断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不断完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

  首先,要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最后,要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不断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空间治理政策,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空间开发有序有度的空间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从城镇化主体来看,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从城镇化载体来看,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与此同时,要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从城镇化政策来看,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