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文明对话:利玛窦与中国”对话会在青岛举行

2024-02-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溯文明之源、循传统之根”,增进中意两国文明的对话、理解和交流,1月18日,由世界汉学中心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场全球文明对话“中意文明对话:利玛窦与中国”在青岛举行。

中意专家对谈 主办方供图

  利玛窦国际基金会主席、马尔凯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高达理(Dario Grandoni)表示,在跨文化交流中,双向的理解和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在讲述中国的故事时,同样需要考虑到其他国家是如何被描述的。这种双向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打破单一的文化中心主义,建立起一种更为平等和互利的交流关系。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稳定性和发展路径,但也需要通过积极的交流和合作来贡献其积极的一面。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实现更为和谐与繁荣的世界秩序。高达理认为,利玛窦等先驱者通过自己的梦想和行动为中西交流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可能性。后来者也应该继承这种梦想家的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切实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合作的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意大利研究会副会长、意大利CRUSCA学院院士文铮表示,在深入探讨利玛窦的时代贡献时,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这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虽未有大规模的交流,但通过精英阶层,如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互动,实现了文化层面的深度碰撞与理解。特别是利玛窦,他并非以高傲的传教士姿态出现,而是以一种学习者、观察者的虚心心态来接触和理解中国文化。这种态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他深厚的学识和对中国文化的开放接纳之上。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担任学术主持人。徐宝锋表示,在深入探讨知识领域的发展时,我们注意到知识的边界和覆盖范围在当前数据驱动的时代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这种碎片化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更涉及到其厚度和浓度的多维度变化。尽管某些知识或信息可能短暂地受到高度关注,但其长期价值和持久性却有待商榷。相比之下,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如历经四百年仍被探讨的古老密码,才更能体现知识的深度和持久价值。在知识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清晰性和设计感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复杂的知识体系时,能够从清晰明了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呈现。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人才交流与相互理解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淡化传统学术界的某些严肃性,并激发学者们的探索能力,从而推动知识创新的核心发展。

  世界汉学中心是世界汉学家理事会的执行机构,依托于“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人才动态数据库暨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而成立,并在2022年8月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合作在青岛设立实体基地。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打造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的新型模式和国际文化传播的高端平台,整合世界各国汉学学术资源,创建世界汉学“根服务器”,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海外人脉工程建设,为中外文明互鉴输送更多优质的学术力量。世界汉学中心通过建设区域国别理事会,形成了组网严密、跟踪及时、反馈准确的全球汉学家信息联络沟通网络,围绕知识中心、翻译中心、写作中心、会议中心、研习中心五大核心内容板块,开展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世界汉学中心将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致力于打造中外汉学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