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学习成果推动职业技术类高校高质量发展

2022-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高校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广东技术教育类高校结合时代发展新要求,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新理念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广东技术职业教育类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成果,为新时代推动职业技术类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加强党史教育创新研究

  甘子成 林冬妹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信息化社会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日趋网络化,“互联网+”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因而新时代高校要紧贴社会发展、紧贴学生实际,亟须运用“互联网+党史教育”的创新方式方法来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教育目标。

  赋能增效:“互联网+党史教育”创新的价值。“互联网+党史教育”是指通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赋能高校党史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实现两者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其与高校党史教育跨界融合,是高校党史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创新思维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党史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党史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传统的高校党史教育偏重于显性教育和灌输式教育,开展方式方法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感,存在明显的改善空间。“互联网+”能促进党史教育打破时空界限、塑造喜见乐闻的形式,具有突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统一的协同效应,让大学生在浸润式体验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互联网+党史教育”有利于构建高校党史教育新生态系统。“互联网+”为教育过程提供新的载体,包括各类网站、学习终端、智慧校园、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大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基础,促进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角色转变;为拓展教育时空边界提供条件,使大学生学习空间超越课堂、超越校内,随时能在浩瀚的网络空间学习;为教育评价提供更广的维度和更综合的信息,助力学情分析、教学反思升级。

  内容为王:“互联网+党史教育”创新的根基。“互联网+党史教育”,互联网是工具,起到支撑作用;而党史教育内容则是养分,起到筑基作用。只有做到内容为王,“互联网+党史教育”才会具有传播力,才能取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效应。

  “互联网+党史教育”的内容要“守真”。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监管挑战性大,容易产生内容失真的问题。因而高校以“互联网+”的形式开展党史教育,要坚持唯物史观,运用真实史料、科学内容、合理逻辑去感召大学生;坚决杜绝胡编乱造、曲解戏谑党史,同时要警惕肆意抹黑、恶意炒作党史以及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等错误倾向。

  “互联网+党史教育”的内容要“讲理”。重视党的理论、讲清党的理论是党史教育的鲜明底色。高校以“互联网+”的形式开展党史教育,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摒弃“假、大、空”错误思维模式,防止把党史理论肤浅化和碎片化;同时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的感性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向理性认知迈进,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形式生动:“互联网+党史教育”创新的关键。“互联网+党史教育”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求异观念突出,对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产生习惯性排斥的特点,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互联网+党史教育”的形式要有新颖性。高校要把握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地运用互联网新媒介,使网上慕课、翻转课堂和智慧教室等融入党史教育实施环节,打造“线上线下”“理实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推动大学生参加与党史教育相关的微信推文、拍短视频、拍电影、制作动画等创作活动,形成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主探究形式。

  “互联网+党史教育”的形式要有妙趣性。高校实现“互联网+党史教育”形式的“妙”,要正确地处理好虚拟与史实的关系,做到虚拟但又不夸大、否定、歪曲史实,要反映党史事实,深化对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高校实现“互联网+党史教育”形式的“趣”,要着眼学生实际,运用互联网手段挖掘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技能训练相关的党史教育元素,推动学生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做。

  平台打造:“互联网+党史教育”创新的依托。犹如革命斗争必须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样,“互联网+党史教育”要求高校要善于打造“快速、高效、便捷、海量”的网络平台,把网络平台建设成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共同获取资源、开展教学、互动交流等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的党史教育根据地。

  高校打造党史教育网络平台要突出资源优势。高校通过收集、整理、制作一系列党史资源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供全校师生共同学习使用。同时,高校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党的理论发展新动向、师生教学的新需求及时更新党史资源。高校应该重视在网络资源平台开设特色资源版块,汇聚和优化关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党史教育资源。

  高校打造党史教育网络平台要突出互动交流性。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建成网络党史学习社区。在直播教学时,要突出弹屏、弹幕互动交流的功能;在教学后,要突出学生反馈以及答疑功能,及时安排党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思想引导;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就关于党史知识、党史理论等进行交流学习。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途径研究——基于‘互联网+’视角”(2021GZ077)、2021年广东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育人重要思想研究”(2021GXJK042)、广东省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升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的着力点研究

  陈吉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如何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校学生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点对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能够发挥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的引领示范作用,只有找准着力点才能促使高校学生在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上下功夫,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增强信心、信念、信仰,从而强化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着力“明理” 启发学生的坚定信念。明理,既要明白道理,又要说明道理,前者强调学习,后者强调学通,党史学习教育在学习与学通之间就要求我们会学习、有方法。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所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现在来考虑我们过去所走的路和经验,要有系统地去学习”,毛泽东不仅强调党史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强调学习要系统地学,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学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明理作为党史学习的起点,要有党兴则国兴的高度,有党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念,既要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能”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行”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制度,又能以中国为中心在古今中外的对比研究中弄清楚“能”“行”“好”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客观原因、现实问题、解决立场、解决方法、深刻经验等。因此要在道路、理论、制度甚至是文化、文明的统一中推进党史学习认识的深化,领悟真理的魅力,以深化的认识启发智慧,坚定信念。

  着力“增信” 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化自我的使命担当。这既是因为增信是党史中我们能够战胜强敌、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和基石,又是透过党史、历史看现实、未来的理论认识升华和继续前进的智慧,是集中力量增强旗帜信仰、道路信念、复兴信心的使命担当。透过“明理”,高校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了信念,把稳了思想之舵,让高校学生群体在时代前进中认清了民族前进的科学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指引,在“能”“行”“好”的辩证认识中做到了“增信”。“增信”既源于对“能”“行”“好”蕴含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学习和领会,以此奠定了“信仰之基”,又源于对共产党的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深化,以此铸牢了“信念之魂”,更源于对中国持续奋斗历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学习和升华,以此坚定了“信心之本”。

  着力“崇德” 激发学生的奋进力量。“崇德”,一般指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一般用崇德笃行,崇德向善。党史学习能够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激发动力。学史崇德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要从百年党史中学习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才能在英雄、英烈的感召下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做到崇德立心;要倾听党史回响,传承红色传统,才能在革命、传统的坚守下恪守初心本色;要追寻精神地标,进行深情阐释,才能在奋进、拼搏的激励下汲取丰厚滋养。党史是一种智慧,是一个坐标,在不断地学习、领悟、感召和内化下形成每个青年学生不同的历史观,从这种历史观中不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不断增长知识、能力和德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强大的精神谱系,从强大的精神谱系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动把使命扛在肩头,延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修为,认真学习和传承党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激发青年学生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走向新未来的永恒奋进动力。

  着力“力行”,培养学生的行动自觉。力行,既强调努力实践,又强调竭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在明理、增信、崇德中的落脚点地位。历经明理、增信、崇德,我们深刻感受到党史“教科书”的鲜活历史感,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从一穷二白到建设新世界的砥砺奋斗,从百废待兴到“四个伟大”的攻坚克难,从落后挨打到伟大跨越的历史担当等,奋进的力量、强大的动力、生活的向往、未来的担当既汇聚成融汇党史的华夏民族的恢宏史诗,又汇聚成高校学生身上强烈的信念重铸、精神崛起、行动自觉。历史的厚重、现实的磨难、未来的希望相交织,党史这本“教科书”引导高校学生凝聚理念信念,锻造本领担当,展现时代风采,勇担时代重担,在用心用力用情的学习中,也将这种态度、精神、责任、力行转化为学习、生活、工作和未来行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在新时代必须紧紧抓住提升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的四个着力点,教育引导高校学生以使命担当的责任意识、自觉行动的内在要求取得长效化的学习效果,才能让党史之树常青,让党史照亮未来。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024043)、2021年河源哲学社会规划课题(HYSK21P6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媒体时代创新高校学生“党史育人”载体刍议

  廖卢琴

  进入全媒体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信息和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高校“党史育人”工作也要充分把握多媒体信息的特点,合理利用新媒体工具作为教育载体,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紧密贴合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党史育人”工作,需要总结前人的工作经验,把握好全媒体时代“党史育人”工作的核心诉求,合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工具,将“党史育人”内容与大学生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探寻和创新有效的育人载体。

  “适应信息化”: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史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党史育人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学校党史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加强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可以说是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史育人”工作应该结合网络传媒技术,借助网络传媒的力量,将其覆盖到整个高校,进行全面的宣传。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入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党建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零距离传播”: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史育人”工作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当前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新媒体工具和平台来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高校“党史育人”工作既要立足新形势的特点,又要紧密贴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利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显著特征即传播速度更快、篇幅更短小精练、内容更直击人心,这也给“党史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很多高校都搭建了“互联网+党建”的信息化传播平台,将学生“党史育人”工作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零距离传播”。这样,学生党员利用信息化平台,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工作动态,保障学生党员们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实效性。较之传统的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和方法,新媒体技术更具有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更精准地了解学生需求状态,为丰富和改进育人措施提供有效参考,并争取更切实的育人效果。

  “用好微平台”: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史育人”工作的新路径。我国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微信、抖音、微博、微电影等诸多“微平台”给信息传播和宣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空间。高校青年学生们不仅仅利用“微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沟通,更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路径。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他们的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他们承担着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高校学生“党史育人”工作在当下更应该契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各类“微平台”正以独特的优势迅速“吸粉”,各高校的“党史育人”工作也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在开展传统的党史教育学习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平台”,如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微党课”、开通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学习网站、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立虚拟体验的VR 仿真体验馆等,通过“微平台”将党史鲜活地呈现在青年学生面前,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高校“党史育人”工作开辟了新的教育路径,这对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及实现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媒体时代,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史育人”工作新模式,用契合新时代特点的方式引领高校青年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同时,在打造“微平台”的过程中,将现有分散的各类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真正地将“党史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圈层与连接: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出路”(2020GXSZ063)、2021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史育人’创新途径研究”(2021BK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邓凯文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学习党史,能够使人们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激发爱国之情,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砥砺强国之志,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实践报国之行,从而增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从党的非凡历程中培养爱国之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有着非凡历程。学习党史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发爱国之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面对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中国,一直在寻求救国的道路。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克服教条主义等错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城市包围农村到农村包围城市,从“右倾”投降主义到“枪杆子里出政权”,创立了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救国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又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兴国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国实践。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就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这一领会使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走过的艰难历程、作出的牺牲和取得的成就。“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历史使人们启迪智慧,使人们产生爱党、爱国之情,也能使人们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爱国之情源自于认知,知才能生情。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砥砺强国之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的精神发展史,人们能够从共产党人的精神中砥砺强国之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所指出的,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意志品质。也正是这样的意志品质使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成就。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榜样作用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些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除了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外,无不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爱国精神。而人们在这些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在榜样的激励和带领下,救国兴国强国的爱国意志得到锤炼。

  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实践报国之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人们能够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干精神中学习报国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诞生之初,党就带领人民寻求推翻“三座大山”的道路,谋求独立自主,让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全面小康,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1年,我国GDP总量达1143670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13.5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民生活越来越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这一切实现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干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重在行动。实干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与工农、学生打成一片,用一生践行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到今天为脱贫攻坚事业作贡献的普通党员,再到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再都用实干践行了初心使命。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他们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热爱。我们在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中,也能够学习到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奋斗不息的实干精神,学习到他们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学习到他们实实在在的爱国行动。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的奋斗史,是我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行动最生动的、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能使人们产生爱国情感,砥砺爱国意志,促使人们产生报国之行,从而增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2020GXJK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关锐)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