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发展

2022-1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幸福、个人追求,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都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始终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注重知行合一,促进师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积20多年的改革探索,凝练成“12345”应用型人才成长计划,从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提升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以“一专一品”“一系一品”筑牢建设根基,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志向、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全面构建“3+X”个性人才培养方案,辅之以全方位的政策激励、环境营造、条件保障与个性化学业帮扶,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心怀使命健康成长。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使命与担当

 

  张清 凌云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认为,面对当下的脆弱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改革教育,构建一种基于契约,以“人人参与、共享愿景、公共行动”为核心的“教育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领教育未来,陆续推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等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直至2050年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初心是引领社会发展,而不仅仅是适应。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能真正改变一个国家、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立基于本土教育愿景,是我们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时代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广陵学院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理论视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彰显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自1998年创立以来,广陵学院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四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发光发热。办学定位虽几经调适,但始终围绕“应用”这一核心。建院初期,学院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目标。“十三五”期间,广陵学院明确规划,建设“与江苏省和扬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办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十四五”期间,广陵学院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建设“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使命感、贡献力、影响力卓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昭示我们,广陵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勇毅前行、不断彰显“应用型”的奋斗史。

  在2019年学院事业发展研讨会上,我们发出三项灵魂性叩问:广陵学院的名片上可以印刻什么?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如何建设一所受人尊敬的学院?通过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达成三个基本共识: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凝练广陵学院愿景、使命、价值观,打造办学特色和亮点;构建大格局,全面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将广陵学院建成学生有自豪感、教师有尊严感、管理人员有成就感、受人尊敬的高水平应用型学院。从2019年我们提出“促进学生有使命地成长”,到2020年“让我们一起有使命地成长”,到2021年“全面做强自己”,再到2022年的“我与学院共成长”,一如既往地贯穿着我们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期许和坚守。

  同样“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还有我们的时代担当。2019年底,我们就描绘了未来几年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奋进蓝图——“12345”计划。“1”是以“促进学生有使命地成长”为核心;“2”是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和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两条主线;“3”是克服“制度整合力、决策力、执行力不足”三大恐慌;“4”是围绕“明确办学定位、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提高服务效能”四大主题;“5”是实施“‘智能+’教育、专业集群、一专一品、共同体与教学管一体化平台、数字服务”五大工程。进入2022年以来,“当下的脆弱感和未来的不确定感”愈加凸显,我们别无他途,唯有秉持“我与学院共成长”“师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全面做强自己。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优”总基调,保持“体量”,让“稳”的基础更加牢固;挖掘“流量”,让“进”的动力更加强劲;集聚“能量”,让“好”的品牌更加靓丽;坚守“质量”,让“优”的势头更加迅猛。围绕“应用型”人才成长需求,抓劳育、美育、体育教育重生活应用;抓校企实验室共建促生产应用;抓学科竞赛(一专一品)促学术应用;抓社会实践(一系一品)促社会应用。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赶路人、过路人、守门人;对于“邗江南路199号”这个社区,我们是见证者、参与者,更应该是贡献者、传承者。我们当胸怀“国之大者”育人育才、“院之大者”为师为生,推进“人人参与、共享愿景”的公共行动,让更优的“发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和更高的“幸福指数”,向着“使命感、贡献力、影响力卓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使命地成长”的目标奋勇前行。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2019JSJG2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范守信 于涛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一直面临许多发展问题,包括一些“先天性”的发展问题。为此,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在24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让学生“有使命地成长”的思想指导,“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四路通达”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改革成效,为学院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使命涵育,理顺人才培养思路。独立学院生源多数处于公办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学生的入学心态乃至毕业预期也与之相当。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就有可能导致学术上不及公办本科学生,而实际操作上又弱于高职高专的尴尬境地。相关研究证明,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且可塑性强,我们多年的办学实践也证实了类似研究。据此,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展开了国内外深入的调研和全院范围的教育思想讨论,在学习先进办学思想及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明确了人才培养思路,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让学生“有使命地成长”为宗旨,聚焦能力培养,瞄准岗位需求与社会适应,在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同频共振、交互作用,形成双轮驱动,以综合实力实现错位发展,赢得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人才培养特色。

  量体裁衣,制订个性培养方案。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多元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共识,即便在同一所高校亦是如此。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2个,涵盖8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12000多人,年招生规模高峰期达到4000人以上。无论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还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专业甚至是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其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有较大差异。学院坚持让学生“有使命地成长”,就是希望每个学生进校之后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广陵学院在多方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着重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聚力知识为基、能力为要、素质为魂的养成教育。针对学生志向考研、对口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体需求,在毕业去向上设置四条个性化发展通道,制订“3+X”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必修+拓展选修”课程体系,设置学业提升、素质提升、技能提升、创新创业四个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优化组合,构建系统课程体系。第一,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科学性,“通识+专业+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结构,符合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倡导学时精简、学科整合,总学分160分左右;第1—6学期设置思政教育、养成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等必修课程;自建38门、引进26门优质网络课程并尝试引进了2门母体学校的核心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倡导分层分级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强调适应性,第7学期设置各16学分的4个拓展选修模块,对接研究生学习、对口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发展通道的差异化需求;第8学期结合顶岗实习真题真做毕业论文(设计);构建了五大模块、20个培养单元、近百个培养要素的通识教育综合体系,夯实“知识之基”。第二,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增加课程实验或独立开设实验课程,保证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不低于90%,并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落实;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学分,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理工农医类专业≥35%,人文社科类专业≥25%。校企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500多门,校企共建每个嵌入式专业超过50学分的特色课程。第三,完善模块课程。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设置四类模块化课程,即学业提升课程,涵盖思政、语言、数学、专业等4类考研课程,第6学期暑期开课。技能提升课程,实现到专业密切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实训5个月以上。素质拓展课程,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创新创业课程,面向入住学院创业孵化园并实训1年以上,取得相关证照。每个模块的学分一致、课程各专业有别,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第四,全程素质教育。实施“三课堂一模式”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第一课堂即以日常教学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课堂即素质拓展课堂,含公共选修课、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等,每年组织各类学术报告不少于 200 场,开设素质教育公选课每学期不少于 50门 ,组织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不少于 100 次,开设学生社团不少于 80个;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课堂,着力建设了一批德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利用丰富的校外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触社会、锻炼能力。建立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考核机制,把参加一定数量,完成一定要求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模式”就是将素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使命涵育入心见行。

  融合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组织融合。教学、学工同频共振。分管院领导同室办公、工作协商;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共同负责、成员互相穿插;日常工作同步推进甚至统一行动。第二,课程融合。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涵盖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体获得与技能特长、劳动实践等5类课程,毕业要求不少于6学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学科竞赛、团队活动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外聘大国工匠陈国学等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主讲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第三,考核融合。教学与学生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到平时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班团管理,直至督导工作、教改项目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评审等工作都是同步甚至统一行动。

  成效显著,学院事业跃迁发展。第一,育人成效卓著。学生毕业率超过99%,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以上;就业率、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双双超过97%,国家公务员队伍、国家基层项目、各级事业单位录用率达10%,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到12%,近两成专业超过40%,个别专业高达42.86%;先后在教育部重点学科竞赛中获得国省级奖项1500余项,获得2019年“互联网+”国赛铜奖、2021年“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省赛特等奖,均为全省独立学院唯一。2020年,独立学院唯一获得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21年,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鞋类设计师)斩获银奖。学院涌现一大批优秀校友,如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团省委兼职副书记、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其创业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校友李良亮在偏僻穷困山区捐资助学,被当地媒体评为“苏州好人”;参与武汉抗疫的优秀校友龙丹担任思政课堂“信仰公开课”主讲人,在抖音平台为600多名学弟学妹们分享她在战“疫”一线的坚守与感动等。第二,学院实力提升。学院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提升”。“冰箱的故事”选入“学习强国”内容,网上点击量超2.3亿次;“粽子故事”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布衣教授”张毅辉老师“考研秘笈”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数十家媒体广泛报道。学院获“2019年江苏省十佳网络口碑本科高校”称号,2021软科中国独立学院排名榜单,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排名全国第17位、江苏省第4位。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项课题 (2021JDKT09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虞强 徐杰

  红色基因在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魂、确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一直以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人才成长全过程,让广大同学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全面做强自己,争做“有使命地成长”的广陵人。

  促进“三个自觉”

  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武装,促进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思想自觉。一是精心打造思政“金课”。广陵学院将传承红色基因与课程思政、形势与政策课、军事理论课、新生入学第一课等有机结合,挖掘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价值,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通互融,开发各类红色实境课堂,变现场为课堂、变素材为教材、变讲解为理解,在可视可感、可学可鉴的鲜活载体中赓续红色基因。二是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教育平台和资源,组建辅导员党史宣讲团,走访“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同志,探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校园巡讲、网络巡礼”等党史学习教育活动1000余场,7万多人次参与。三是高质量开设信仰公开课,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新思想公开课”“素养公开课”“梦想公开课”“青马公开课”品牌,创新开设“用思想的力量改变世界”TDM(技术、设计、使命)演讲等“信仰公开课”。

  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文化自觉。一是持续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的“一院一品”学生特色工作。在扬州大学“一院一品”申报建设中,广陵学院围绕理想信念教育,2020年申报“爱国力行,引航青春——构建学生有使命成长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2021年申报“传承红色基因 全面做强自己——做有使命成长的广陵人”,获全校二等奖。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日趋浓郁,广大学生在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中同频共振,增强使命担当。二是深入打造红色教育实践“一专一品”。结合各专业特色,推进“坚定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红色主题专业实践。开展护理专业致敬“伟大抗疫精神”、视传专业“理想照耀中国——穿越百年 见证辉煌”师生作品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红色芳华》话剧公演等红色主题专业实践活动。三是实施“百年风华路,起航新征程——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校园文化提升工程。相继开展红歌合唱大赛、陵青党史百日诵、红色影院、红色戏剧进校园、“红色公寓”建设等红色文化活动1100余次,14.15万人次参与。

  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行动自觉。一是精准发力,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双创”教育。红色基因所蕴含的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是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求。学院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置红色创业直播间,打造红色创业项目。2021年,学院红色创业项目获得“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江苏省特等奖(全省独立学院唯一),“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红旅赛道省二、三等奖,在全省独立学院名列前茅。二是有的放矢,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学风建设。学院开展“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学风建设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校园学风不断浓郁,在教育部重点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省级奖项1500余项;每年投入80余万元为考研学生设置“学恒奖学金”,全程做好考研指导服务,升学率逐年攀升。三是知行合一,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社会实践。学院围绕“红色星火燃青春,爱国践行担使命”主题,2021年组建16支红色专项行动队,重走江苏红色路线,弘扬江苏革命精神,两支团队获省一、二等奖。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组建150余支红色社会实践团队,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红色基因丰富内涵,增强使命担当。

  凝聚“三条经验”

  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理念,提升促进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引领力。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三个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不能采取简单生硬的“灌输式”,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规律,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更好认知认同红色基因,激发学生“有使命地成长”的“三个自觉”。其次,以红色典型为引领,提升学生“有使命地成长”的示范效应。要积极打造“红色校园先锋”“红色社团”等可亲、可信、可学的青年典型示范,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红色榜样引领体系,引导大学生向典型看齐、向先锋学习,向优秀群体靠拢,激发情感共鸣。最后,以可持续改进为路径,完善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要针对既往红色基因传承系统性不强、实效性欠缺的问题,根据新时代要求和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持续改进工作举措,探索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持续促进学生。

  整合红色基因传承资源,提升促进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凝聚力。有效利用本土本地本校的红色资源,可以有效地推动广大学生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荣传统坚定信念、凝聚力量。首先,弘扬好江苏红色精神。要通过社会实践、主题宣讲等形式大力弘扬在江苏大地产生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革命精神所孕育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使命感。其次,讲好扬州红色故事。要利用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朱自清纪念馆等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在红色旗帜下”红色足迹寻访系列活动,创作红色艺术作品,制作红色主题教育网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扬州红色故事,增强对“第二家乡”的热爱。最后,要弘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的校训、校风也是促进“有使命地成长”的红色资源。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院史馆、校友报告会等形式,讲好学校创业发展史,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与责任。

  拓展红色基因传承路径,提升促进学生心怀使命健康成长的感召力。红色基因传承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守正创新,有效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感召力和影响力。首先,创新开展仪式教育,让红色基因传承“亮”起来。应将红色基因传承渗透到开学典礼、学位授予等各类仪式中,凸显红色品质和品位,让学生从庄严的仪式中升腾力量,让青春梦在仪式中画出同心圆、谱下奏鸣曲。其次,深入推进国防教育,让红色基因传承“热”起来。要坚持开设军事理论课、新生军事训练,开展“热血报国当少年、岁月无悔正青春”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近年来,学院每年有30余名热血青年光荣入伍。最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红色基因传承“暖”起来。应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活动,弘扬“石榴籽精神”,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心理的帮扶,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引导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20年、2021年连续获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量化考核A等高校”,获批江苏省2021年核心就业能力培训点(全省独立学院唯一),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均超97%。未来,学院坚持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人才成长全过程,持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与机制研究”(21JDSZ3179)、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学生工作)“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研究”(xjjxg2019-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关锐)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