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开平八景”中,发现侨乡百年繁华

2023-10-10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开平山峻而秀,水清而冽,

  后拥乌石,前朝百立,

  双桥之水在左,长静之水在右,

  迴环合抱,夹流于前,

  南注交罗,?天浴日,

  渺不知其津涯焉。

  而东则有梁金,西则有百足,

  耸翠凌云,为之关锁,

  川渟岳峙,浩乎大观。”

  ——这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开平县志》对开平山川地理形势的描述。当时开平立县已有六十六年,民生渐次安定,经济日益繁荣。清政府为编修《大清一统志》,派遣“舆图使者”到南方绘制地图,开平县令陈还借此机会重修县志,对山川地理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与扩展。“开平八景”的记载即始于该志,分别为:百立晴云、双桥春雨、长沙涌月、夹水流春、皂幕樵歌、潭江渔火、金岩飞瀑、赤水归帆。

  “开平八景”均取于自然风光,有山景三处、水景五处。清道光三年(1823年)《开平县志》卷三《疆域志》首次对“开平八景”作出具体的文字描述,通过叙事与抒情结合的手法,令景观风貌跃然纸上,是对古代开平地理环境及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具有浓郁的本土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三处山景中,“百立晴云”距离开平县城苍城最近。“山在县南,署中仰视可见。峰峦蜿蜒,如列屏环于县郭。每当天雨新霁,青翠之旁,积云如曳絮,随风舒卷,顷刻万状。”

  百立山有大小山峰百座,故名“百立”,其山势连绵不绝,如同置于县城前的精美画屏,城内居民抬头即可观百立山峦云卷云舒。

  “百立晴云”所在的百立山(来源: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

  “皂幕樵歌”中的皂幕山是位于县城东北的大型山脉,横贯今高明、鹤山、开平等地,因山势“连峰黛色,参天如幕”而得名,山中树木繁盛,明代时已是当地主要木材产地。

  道光《开平县志》描述此景道:“山势深峻,多生松筈,居人樵以为薪,日暮下山,担柴荷斧,一迳缘延而下,或沿途讴唱,歌声浏亮,与空林幽谷相答。”——“樵歌”是传统文化中有关田园自然之趣的重要意象,在这一景中,人文与自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金岩飞瀑”位于县城北部,是一处“老牌”旅游胜地。据明万历《新会县志》记载,金山岩早在明代已吸引新会县、恩平县、新兴县等地众多游客前来登高游览。清道光《开平县志》称其“岩势峻绝,高逾数十丈,瀑水从空而下,翻银滚雪,声如风雨。八九月,山容清瘦,与岩隙其景更胜。”

  潭江是开平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开平,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河网交织,水道纵横。“开平八景”中的五处水景是对潭江流域的整体反映。

  “夹水流春”是距离县城苍城最近的水景,镇海水(旧称东河)与独鹤水(旧称西河)在苍城南门外汇合,冲积成尖嘴状河滩,水草丰茂,是当时县城居民及往来士民客商的春游胜地。

  “水在城外,匝绕县城,近水多居民篱落。二三月,波流涨碧,垂柳摇青,岸旁野花馣蔼,飘入水中,士女春服嬉游,仿佛曲江祓禊。”——这段描述反映了当时开平县城苍城周边水系与村落的分布情况,“士女春服嬉游”也生动再现了古代开平民间的春游踏青活动。

  “长沙涌月”一景位于长沙洲,镇海水在此与潭江交汇,每逢涨潮,水势汪洋,江面宽阔如海,景致宏大。“河流至此,水面空阔,长沙一埠攒聚水心。月出之时,冰轮激浪而上,俄顷水天一色,遥观墟市,如浮仙岛蓬莱宫在水中央,真可比也。”

  长沙洲是潭江流域最大的冲积洲之一,古代的长沙洲,堤岸低矮,近岸多为低田,长沙墟市与村落集中在洲中央较高的地方,每逢涨潮,江水经常漫过江堤,水面宽阔如海。

  今日长沙洲的江堤已加高并向外扩展,且因多次疏河及上游水库的水利调控,长沙洲已极少出现水患。

  “赤水归帆”一景位于水口埠,赤水口水(今名新桥水)在此与潭江交汇。“赤水口为大墟市,地面宽阔,东接新会,贾船来往如蚁。值夕阳停泊之时,各船扬风急,远视百十艇衔尾而进,风帆叶叶,俱隐现于烟村杳蔼之间。”

  水口埠南临潭江,江面宽阔,清代已设有渡口多个,是当时开平、新会、新宁(今台山)等县的水路交通枢纽,客货船只来往频密,商贸繁盛。傍晚商船归航泊于水口,但见帆影翩翩、波光粼粼,一派繁华气象。

  “潭江渔火”一景位于开平与新会交界处的小潭江(今名址山水),当时居于水上的疍民多乘小船溯江流而上捕鱼,晚上在船上燃灯,满江灯火。“近水多小船捕鱼,或浮竹排,晚则放鱼鹰下水,载以轻舟,每船束薪燃火,或置碗灯一盏,登高远望,如星光千点,掩映于芦苇丛薄之中。”此景的“渔”与“皂幕樵歌”的“樵”相互对应,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乡村生活的经典意象。

  “双桥春雨”一景位于双桥都,主要展现了双桥水及沿岸村落的景象。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平县划出双桥都及古博都半都归新立的鹤山县,“双桥春雨”一景不再归属开平,然而此景却一直保留在《开平县志》中:“其地近云宿山,沿河村落三五,竹树丛丛,当春阴微雨之时,空濛弥望,远视数峰青碧,若隐若现,田舍炊烟起于树杪,渔蓑钓艇,宛然画图。”展现了水畔乡村烟雨蒙蒙的优美景象。

 

  “开平八景”的分布以县城(今开平苍城墟)为中心,“百立晴云”与“夹水流春”在县城南面、“金岩飞瀑”在县城西北面、“皂幕樵歌”在县城东北面、“双桥春雨”在县城北面、“长沙涌月”在县城东南面、“赤水归帆”与“潭江渔火”在县城东面,基本形成环绕县城的景观圈,体现了景观布局的整体性及平衡性。

  道光《开平县志》开平县境全图(来源: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

  “开平八景”自清康熙年间产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传统文化符号,是开平本土传统文化的体现之一,承载着乡土家园的人文情感。

  发掘利用“八景”蕴含的丰富信息与内涵,传承与发展“八景”文化,讲好乡土故事,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发展文旅产业,以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交融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