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吉林品牌 推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11-09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23年第3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当下,地方志工作必须把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题和主线。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实施,对于全国地方志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创建精品年鉴的新赛道上,打造精品是年鉴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吉林省在这项工作启动伊始就高度重视,在精品数量、专家队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当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年鉴质量建设、争创精品年鉴工作上各出机锋,群雄并起,形成了浓厚的竞争氛围。吉林省将更加努力,用一往无前的精神乘势而上。

  一、提升站位,牢固树立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一是从历史高度上看,年鉴事业发展已从“有没有”迈入“好不好”的阶段。《吉林年鉴》创刊于1986年,1987年出版第一卷,随后一年一卷,连续出版,至今已出版36卷。2005年,市(州)级年鉴实现编纂出版全覆盖。从2006年起,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开始推动县级年鉴连续编纂,要求条件好的单位要公开出版,条件不成熟的单位也要连续编纂、打印成册留存。《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吉林省于2019年提前实现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卷、公开出版的“年鉴全覆盖”目标。吉林省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只是完成了全省县级以上地方综合年鉴从无到有的跨越,虽然是不可小视的历史成就,但远非理想状态。接下来,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才是吉林省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1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吉林省已经成功打造中国精品年鉴7种7部,3人入选为中国精品年鉴评审专家;在2022年全国“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优秀论文评选中,报送的5篇论文全部入选,获评特等论文1篇、一等论文2篇、二等论文1篇、三等论文1篇。多年来,吉林省年鉴编纂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推动全省各级地方综合年鉴实现从无到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提升质量的基础和条件,在精品年鉴数量上、专家队伍上、理论研究水平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这说明,吉林省年鉴事业发展不但走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历史关头,而且也积累了一定优势,能够开启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看,年鉴事业确实走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期。

  二是从文化高度上看,高质量发展是对年鉴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论断意蕴深厚、方向明确,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使得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视野更广、胸襟更宽、追求更高、方向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组长王伟光指出:“地方志记载的是一方水土的人和事,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作为“官书”,地方综合年鉴记载的是一方水土之上的人和事,既包括一方水土上人民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也包括一方水土之上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生命活力。“当代修志,易代修史”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之一,年鉴编纂是地方志作为文化基础工程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作为文化传承工程中的重要载体,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年鉴工作者作为这方家园的守护者,要讲责任、讲品位、讲格调,怀揣家国情怀,投入精力和热情把这个载体打造好,把这方家园建设好。能够踏踏实实做地方志工作的,能够在这项工作中投入精力和热情的人,一定是有情怀、有追求的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如此便是君子。对于年鉴工作者来说,这份德性体现在对事业的坚守,其中之“道”则是对年鉴编纂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要打造精品年鉴,要推动吉林省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新动能,必须要有这样一份情怀,要有这样的理念。

  三是从时代高度上看,高质量发展是年鉴作为文化产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显著特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重要载体,年鉴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年鉴于19世纪传入中国,虽是“舶来品”,但依托于中国强大的修志记史传统,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本土化。中国内地原创年鉴自《上海年鉴(1852)》开启,中国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上万种年鉴的世界第一年鉴大国。步入新时代,全国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事业发展格局。2017年,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开始实施,推动我国从年鉴大国向年鉴强国迈进。一部部凸显年度亮点、彰显地域特色的优秀年鉴不断问世,与志书、地情典籍共同构成完整的地情信息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记录进程、提供经验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变迁、繁荣兴盛的年度画卷。时代的进步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志,回顾发展之路,年鉴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片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打造品质精良的年鉴,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文化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科学、理性、有效地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形象,用人民至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对话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是对年鉴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抓住机遇,推动吉林省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

  一是正确判断机遇。当前,年鉴事业的发展面临两大重要机遇。其一,2025年第三轮志书编修启动前的这一窗口期,是年鉴事业发展宝贵的历史机遇。这段时间里,地方志工作者可以心无旁骛、倾尽全力打造年鉴。待第三轮修志启动后,编修工作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环环相扣,因此年鉴已然实现全覆盖,一年一卷、连续出版是必然要求。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人员少,精力有限,两项工作势必面临两头牵扯。谁能够利用好当下这个非常重要的机遇窗口,将年鉴事业发展的基础夯得更加坚实,将年鉴编纂水平推上更高的台阶,将年鉴社会影响扩展到更为广大的范围,谁将来就会更加主动一些。用通俗语言来说,也就是谁能趁此良机为年鉴工作抢一抢“肥膘”,在将来的“消耗战”中就能坚持得更久一些,日子就好过一点。其二,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是年鉴事业发展难得的实践机遇。2022年《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版)》明确指出,打造精品年鉴“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年鉴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核心任务”。打造年鉴成为精品,就是年鉴事业发展的现代意蕴和现代形态,就是年鉴质量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体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得各地年鉴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从吉林省的实践看,先后有辽源市、桦甸市、四平市年鉴工作者因成功打造中国精品年鉴而受到政府嘉奖,获记二等功、三等功。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为全国年鉴事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营造了难得的形势,需要广大年鉴工作者乘势而上,牢牢抓住大好机遇。

  二是充分用好机遇。其一,要加强谋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两大机遇,切不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超前谋划,通盘考虑自身人力、财力等资源状况,把握质量评审、精品年鉴品读等时机,快速找准自己与精品年鉴的差距,理清思路,锚定目标,策划制订行之有效的时间表、路线图。其二,要借势造势。年鉴工作一直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借全国打造精品年鉴之大势,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结合各地实情,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年鉴供稿单位、财政等部门的支持,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年鉴质量提升的社会氛围,形成推动年鉴工作的强大合力。其三,要全力出击。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掀起了全国年鉴追求精品、打造精品的热潮,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主动适应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主动投身到这个实践中来,抓紧时间、凝聚力量,挺立潮头、追求高度,绝不可被抛在潮流之外。

  三是努力创造机遇。机遇不是等来、靠来的,而是自己拼出来的,奋斗才是创造机遇的关键。各地要以中国精品年鉴为引领,不断谋求质量提升和进步,在学习中国精品年鉴优长之处、引进先进单位宝贵经验的过程中,及时反思,勤于借鉴,善于利用良好氛围推动发展,去发现、创造更多有利于本地年鉴事业发展的机遇。

  三、继续努力,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建设中保持前列

  一是要继续增加精品年鉴的数量。没有精品年鉴数量做基础,其他优势都是空中楼阁。自2022年起,吉林省开始实施省级精品年鉴工程,目的就是要形成全省争创精品年鉴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省年鉴共同提高编纂质量和编纂水平。与此同时,着力推进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工作。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就是要把全省精品年鉴工作带动起来,使得吉林省的精品年鉴层出不穷、日益增多。只有精品年鉴数量不断增长,吉林品牌才算擦亮,优势才算巩固住。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水平。要把编纂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梳理逻辑、总结规律,在全国年鉴理论研究中继续保持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年鉴理论研究水平、编纂实践水平在全国年鉴理论研究和年鉴成果评选中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较好,新加入地方志工作的年轻人也要尽快锤炼自己的专业思维,提高理论水平,尽快进入到专业领域,撑起吉林省年鉴编纂理论学术研究的天地。

  三是要努力提高各级年鉴整体质量。各个县(市、区)年鉴要迅速提高编纂水平,尽快站到较高质量的同一平台上。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希望进入到国家精品、没有希望争取省级精品,就可以得过且过。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迈上新台阶,才能够具备竞争的基础和进一步竞争的资格。已入选精品的年鉴,仍不可间断学习,要不断锤炼,保持品质。只有这样,全省年鉴质量跃升的距离才会缩短,前进的速度才会加快,从中脱颖而出、成为精品的年鉴数量才会增加,全省精品年鉴的基础才会扎实、牢靠。

  四、多措并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年鉴编纂工作队伍

  一是依法保障人员到位。目前,吉林省年鉴编纂队伍建设并不乐观,一些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明确,对地方志工作任务规定得也不够清晰,还有一些地区在编、在岗的专职人员数量很少,仅一个或两个。这样的局面和队伍状况显然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将把解决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制和机构设置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结合省人大执法调研工作,联合开展“两个《条例》”落实情况的执法调研,借助人大执法监督力量,进一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保障年鉴编纂人员的编制数量。

  二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持续发力,深入探究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不同角度的培养模式,推动年轻人员尽快把握年鉴基本属性,抓紧学习年鉴编纂应用理论。老同志则要在丰富年鉴内涵、拓展年鉴编纂路径上多探索、勤思考,加强对新人的“传帮带”。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每年组织全省各级年鉴编纂人员开展大规模培训,同时对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年鉴的单位进行“一对一”指导,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还要探索举办专题培训、分片培训。通过不同方式、不断学习,增加年鉴队伍专业知识的厚度、思考的深度、追求的高度,推动每一位年鉴工作者进一步深化对年鉴编纂的认识,对自己从事的年鉴编纂工作凝聚更深厚的感情,以更好的风貌扛起使命和责任。

  三是推广挂职锻炼模式。2023年上半年,松原市、双辽市先后派出年轻人员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年鉴指导处挂职,回到原单位后引起较好反响,这是地方志系统以干代训的成功尝试。今后,可尝试选派更多的基层年鉴工作者到市级、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参与年鉴编纂、业务指导等工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实战演练全面提高业务素养。

  四是加强学术交流。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要积极组织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以年鉴编纂为主题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激发学术思考,活跃学术氛围,营造学术环境。不仅仅限于召开全省学术会议,还要探索线上交流、研讨等灵活便捷的方式。在下一步的“精品年鉴品读”活动中,继续把“品”和“悟”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使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

  综上,吉林省虽然在精品年鉴数量、全国精品年鉴专家和年鉴理论研究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基础还比较脆弱,还需要继续扩大。要在中国精品年鉴建设中把吉林品牌打响,还要继续付出更大的努力。在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继续探索推动年鉴质量提升措施和办法,为各地提供及时、到位、细致入微服务的同时,市、县两级年鉴编纂单位也要把年鉴质量提升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树立工作信心,自我加压、自我激励、自我督促。只有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年鉴编纂工作上形成合力,契合度越来越高,工作才会越做越好。

  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一个推动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质量建设将始终贯穿全过程,打造更多的精品年鉴是我们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在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现年鉴强国的进程中,吉林省年鉴工作者要进一步涵养勇气和担当,勇挑重担,为推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吉林特色”贡献。

  (注释:略)

  作者简介:李云鹤,男,吉林省桦甸人,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历史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