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自然村普查,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

2022-10-31 来源:中国方志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他是学者当中少有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身居庙堂之高,又心怀江湖之远。 

  他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然村的状况牵肠挂肚,在其著作《村落的终结》里,他深情地写道:“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送别,有的只是在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仪式和伴随的欢呼……” 

  同时,他又是本次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的指导专家。 

  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 

  日前,就自然村普查的相关问题,《南方》杂志记者对李培林教授进行了采访。 

  《南方》:目前来看,全国每天消失的自然村,数目大概是多少? 

  李培林:中国近几十年的城镇化过程,其规模之宏大、速度之迅疾,都是世所罕见的。1985至2010年的城镇化对村落的影响是最大的。由于城区扩展的征地拆迁、撤县建市、撤乡建镇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中国村落的数量消减相当快。按行政村计算,1985至2000年大概每天减少约70个行政村,按自然村计算则更多,2000至2010年每天减少自然村几百个。一些延续千年的村落,一夜推平。这种变化既有城镇化的必然,也有我们过去对古村落价值缺乏认识的原因。 

  《南方》:你来过广东多次,对广东自然村的状况有什么评价或印象? 

  李培林:广东是一个村落文化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区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融合了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形成了语言、建筑、风俗各异的广府、客家、潮汕汉族三大民系。这些民系散布在广东各地,或聚居,或杂居,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落。清末开始,广东得风气之先,西方传教士或出洋谋生的华侨带回的西方文明,对村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一批具有西方文明印记的村落或华侨之乡。近代,广东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村民在抵御外敌、参加中国革命中,形成了许多军事重地、革命老区。近几十年,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经济社会发生巨变,这种巨变在基层社会的乡镇、村落、家庭领域更为深刻。十几年前,我在广州开展城中村调查时对这种变化的印象颇深。在繁华闹市中心区域,存在连片的“握手楼”“一线天”,巷道狭窄、房屋黑暗,但人员熙攘,市井热闹,发挥着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功能,这种独特的区域被称为“城中村”,但又非常不同于北方的“城中村”。此外,广东还有少数民族村、渔民村、围垦建造的沙田村等。这些村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强村,又有需要脱贫致富的贫困村。与全国一样,广东面临村落快速消失的问题,但村落消失,并不一定是村落的终结,它的历史文化可能以某种形式传承下去,如广州猎德村在城市化改造后,原来的村落变成了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但同时建造的宗祠和每年开展的龙舟赛、醒狮活动,不断引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可以说,广东村落有其特殊性,也是全国村落发展的一个缩影。 

  《南方》:请您从全国的视野,评价广东此次自然村普查的意义。 

  李培林: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点、热点课题。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曾产生重大影响。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学以村落个案调查为基础形成的研究著作,大概有数百种。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有“百村调查”研究项目。但像广东这样,面向全省18万个自然村,涵盖村落姓氏、人口、经营、民居、民俗等全面基础的省情调查,在全国还是首次。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故乡山水,乡音乡情的记忆,乡土的气息和家乡菜的味道,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广东开展全省性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起源和传承发展的根脉,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走入村落,触摸历史,与村民面对面访谈,记下村落的山山水水、村落的风土人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回头来看,才能真正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 

  村落是传承历史文化、保存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随着村落的消失,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广东开展自然村落普查,将村落的历史渊源、文物古迹、人文风情等全面挖掘并记录下来,不管村落面貌如何改变,村落的人文根脉得以保存和延续。因此,该项普查具有文化抢救性意义。 

  广东省自然村落普查,用资料和数据刻画出18万个村落的大千世界万种风情,这在全世界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涉及的老龄化、非农化、城镇化资料,不仅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素材,也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性的资政信息。从地方志工作来看,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牵头开展自然村落普查,是推动地方志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地方志学术性的重要抓手,是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创新,其组织模式、成功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总之,广东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浩大工程,体现了广东方志人的历史担当。 

  《南方》:请您对广东此次普查提点寄语或希望。 

  李培林: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形势需要、适应地方志事业发展形势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地方志向基层延伸,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重要尝试。广东作为全国地方志事业的排头兵,再一次敢为人先,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继续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普查工作,要做好村落原始资料的收集,深入挖掘地情资料,全面、真实记录村落历史,保存基层社会发展变迁的省情、国情。要做好普查成果转化,围绕农村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来源:《南方》杂志总第245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