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语文教师眼中的“方志”价值

2024-04-09 来源:“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3月18日,成都市高2021级二诊昨日开考,语文试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村志的乡村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我的印象中,这并不是“方志元素”第一次进入考题。

图片来源:四川教育观察

  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选用了严昌洪教授《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介绍清代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章学诚先生方志理论的文字,作为命题材料。

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

图片来源: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20年、2021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两次使用成都地方志中的文本作为命题材料。除了直接引用地方志资料作为命题材料外,成都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还出现了大量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的材料。

2021年成都中考B卷诗歌鉴赏

图片来源:成都市教育考试院

  为什么“方志元素”开始频频进入试题?为什么“方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在此次二诊材料《村志的乡村价值和文化意义》一文中,谈及“村志”的价值和意义时,有这样三句话:助力乡村文化研究,赋能乡村文化治理,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我以为,这三句话不仅是村志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方志的价值和意义:文化研究,赋能当下,重塑自信。如果换一种专业的表述,应该是“存史、育人、资政”。

  在一位语文教师眼中,方志也有着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丰富教学素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等方面,作用明显。

  下面,以成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B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明代《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收录的《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一文为例。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上述文章,可作为教师进行杜甫作品教学时的素材补充。此前我在进行杜甫专题教学时,所补充的素材有杜甫作品选,有新旧唐书中的《杜甫传》,有《唐之韵》解说词,有莫砺锋文章等。

  但读此资料后,又新增了“方志素材”,不但丰富了自身的教学资源库,也让学生的补充阅读体裁更多样、文本更丰富、视角更多元。

  而在这些多文本、多角度的阅读中,学生自然会比较唐人与明人对杜甫的评价、今人与古人对杜甫的评价,作品本身与鉴赏文字之间的差异,等等。

  而这种比较,恰恰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极好的培养,不唯古,不唯圣,在比较中形成自我的理解与评价,这正是思辨的价值所在。

  其实,如何利用“方志”素材来丰富教学、拓展视野、培养思维,不只是语文学科,在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中都大有可为。借助素材的充分整合,带给学生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学会更理性的比较分析,这应该是我们教学一致的追求。

  (作者简介:赵清芳,成都市石室中学副校长,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党总支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