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

曾三

2022-10-27 来源:中国方志网

  【曾三】(19061990)湖南益阳人。民国13(1924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第一任局长和中央档案馆馆长,中国档案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顾问、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20世纪50年代,曾三在组织编纂全国新方志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1959年,国家成立地方志小组,他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出任组长。在其主持领导下,指导小组组织制定修志提纲,向中央呈送编修工作意见,推动了当时的修志工作。1983年,中国地方志小组恢复建立后改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仍担任组长,曾任第一、二届中国地方志协会名誉会长。1986年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代表指导小组作《为编纂社会主义时代新方志而开拓前进》载《中国地方志》1987年第1的长篇报告,提出在“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保证质量”的方针下,“用20年或稍长一些时间1980年算起,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完成编纂省、自治区、直辖市志和市志、县志的任务”的规划,该报告成为保证首轮修志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他在方志工作的具体问题上也有精辟论述,认为编写地方志是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为各项事业提供基础性材料。他指出,在国家伟大变革的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去观察和研究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掌握时代特点和趋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编纂出一部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方志。新编地方志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新地方志的科学性本身要求它必须同时也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合乎客观规律地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修志工作者还要积极运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编纂工作中逐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他认为,充分反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也是体现地方志科学性和时代性的需要。他提出,一代志书纂修任务的完成,是新一代志书编纂工作的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志书编修周期要大大缩短。同时,做好方志工作要切实抓好组织领导、队伍素质、志书质量、理论建设。他主张要把“档案工作同编修地方志结合起来”,认为档案馆可采取三种形式参加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为编修地方志收集和提供档案资料;参加地方志编写工作;建立一套经常的工作制度,使县档案馆起到类似章学诚设想的“志科”的作用,能随时积累资料,供编修新的地方志之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创之初,曾三是这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者。 

  (摘自《中国方志通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