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十二讲

专家学者共话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

2024-04-16 来源:戏剧影视教指委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49日(周二)19:00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十二讲(总第177讲),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由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到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盛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长陈旭光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海洲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

  开幕式上,周星教授首先发表致辞,周星教授还是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提出,金庸先生在小说、影视等领域的作品,影响了相当多人,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对线上、线下的老师同学有所启迪。 

  接着,李盛教授发表致辞。李盛教授还是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委员、金华市委会副主委、浙江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全国青科协委员、浙江省青联委员。李盛教授如数家珍地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享了浙江师范大学影视教育的突出成就,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期待。 

  在主题讲座环节,周星、陈旭光、王海洲、张燕四位专家学者就《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纪念金庸诞辰一百周年》一题展开精彩发言。 

说明: 截屏2024-03-28 18.58.21

  周星教授提出,金庸先生对中国的影响是跨代际、跨世纪的,金庸所表达的是“奇观、奇想、奇人异士”,金庸先生的影像和小说构成了一个奇观世界。金庸先生的作品具有奇想的大胆性,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白日梦”,成为了与真实世界、现实景观相对的平行世界,这个平行世界是人们内心的期望,叫做武侠世界。 

  这个奇想世界既有文化本土的依托,又具有人类精神生活的畅想,这样一个奇想世界符合中国文化之根,也符合世界人类共同的幻想。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充满奇人奇事,更接地气、更接中国文化的人间气态。同时,金庸先生的作品具有“三鲜”,鲜活的人物、现实的新鲜折射和故事纠缠的新鲜感受。他的作品中有家国情怀,可以折射出观众心中超越生活的戏剧性。 

  陈旭光教授提出,金庸的小说是一种跨文化、跨媒介的文化再生产,金庸打造了一个武侠世界,而这个武侠世界是跨越不同的媒介生成的结果。 

  金庸的宇宙世界的打造经历了几重跨媒介生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金庸在报纸上连载小说,延续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文化内涵。第二个阶段是出版社出版,第三个阶段是电影改编和电视剧改编,达到了金庸武侠宇宙世界的高峰。第四个阶段是零星的影视剧改编、网络电影改编,也是后金庸时代。金庸先生的小说既独立,又有子系列,有内在的脉络和延续性。在后金庸时代、在互联网架空式的想象力消费时代、在影游融合的时代,金庸庞大的武侠宇宙能否重新借助新媒介的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再生产,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王海洲教授提出,金庸武侠小说的视觉化特征很突出,是独特人生经历和人生履历造就了金庸。同时,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民族情怀,影片的道德信条也和中国人固有的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相符合,这一价值观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够被反复改编的文化基础。金庸先生的小说有扎实的历史支撑,体现出他对历史事实的重视,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特色。金庸先生对武侠小说影视改编的问题很豁达,他很少干涉再创作者,给了影视改编极大的自由。 

  张燕教授提出,香港文学与香港社会思潮的演进是同步,香港文学是香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学给了香港电影故事的精度、审美的潜能和思想的深度。 

  武侠新文学带有小人物江湖传奇的叙事模式,具有想象力、文学性和想象性,通过影像的方式转化,赋予了更强烈的观赏性、传奇性,使得武侠电影具有内在的文化性和文学性的连接。在金庸虚构的想象世界里,能看到成人的童话、桃花源的情结,折射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历史时代、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语境的反思。金庸以武侠为经、历史与言情为纬,把历史传奇、言情浪漫与民族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等主题结合在一起,将政治、历史、民族纳入到文本中,书写特色的江湖的事件,形成了从文字到影像精彩的文化宝藏。 

  在线上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从叙事转变到奇观电影,转变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的社会学或者电影工业化深层的意涵。 

  陈旭光教授表示,金庸先生的小说对武打场面的描写非常视觉化,金庸小说推动了整个香港电影、工业电影文化的发展,电影把只有金庸能够想象出来的场面用影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同时,影像扩大了传播的广度,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再生产。 

  第二个问题是,金庸小说的武侠电影中蕴含了怎样的民族情感,能够让观众多年追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类型电影。 

  王海洲教授表示,金庸先生通过人物传达出家国情怀和中国人的价值观,表现了中国人的侠气,这样的侠气和自由属于中国道、佛文化的自由观,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浓缩了中国主流文化中的道德操守和伦理价值。 

  在点评环节,周星教授总结,金庸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创造,是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创造。他立足于中国人的心灵,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趣味和记忆中动人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