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共识性对话:新时代网络引导舆论的内在机理与独特效能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是民意的“晴雨表”与社会的“调节器”。舆论引导,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随着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发展,网络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平台之一。网络空间中形成的舆论,愈发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冲突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时代“万众皆媒”“全民触网”带来的最严峻挑战,就是模糊了舆论引导的“起点”和“终点”,冲击了传统的舆论引导权威主体,使得虚假、错误、违法的信息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探索新时代网络引导舆论这一宏大命题,其前置性逻辑要求我们从引导舆论的主体出发,明确回答“谁来引导”以及“如何引导”这两个问题。舆论引导主体视角观之,其内在机理便在于寻求主体与客体“共识性”的对话与认同。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就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健全“把关人”机制,注重议程设置,加强监测预警,提升网络引导舆论的“供给侧”“加减法”“风向标”“晴雨表”四个维度的重要效能。

  一、坚持党的领导,着力共识性主体建设,提升网络引导舆论的“供给侧”效能

  坚持党管媒体,能够显著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是坚持党对思想战线领导权的重要保证,也是网络时代舆论引导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前提。从客观方面来看,网络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色各样、纷繁芜杂、品质不一的信息。生活在信息包围圈之中,每个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大到不可知”,身处舆论漩涡之中,一旦失去分辨能力,很容易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从主观方面来看,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环节,舆论信息引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媒体等舆论传播手段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传播能力对社会舆论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社会舆论转化为社会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着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因此,鉴于对辨别信息、沟通社会的需要,必须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让正确的声音成为舆论场的最强音。

  网络时代,信息庞杂,舆论形势严峻,特别是在2016年全世界步入“后真相时代”以来,各种虚假信息、政治谎言此起彼伏,充斥着公共空间。在此背景下,更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供给侧”思考和解决网络时代下舆论公信力的问题。一方面,主流官方舆论要能够正确解读、阐释党的方针政策,党性和人民性都体现在舆论议题之中,要在议程设置上架起党和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拓展党在网络时代社会舆论上的话语权,真正实现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另一方面,对于各种虚假、错误、违法信息,要从为人民负责的角度出发,要加大把关、监测,加强管控与审查,拒斥那些不良信息对我国民众以及社会健康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让网络时代更多的“个人媒体”“公共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健康舆论的塑造者、主流舆论的引领者。

  二、健全把关机制,聚焦共识性信源甄别,强化网络引导舆论的“加减法”效能

  从网络舆论引导的源头看,需要党对媒体舆论进行把关。网络平台对于舆论生发的影响,仿若一枚硬币之两面。一方面,“万众皆媒”“全民触网”形成了社会舆论竞相迸发、多元发展的局面,激发了社会大众的想象和活力,使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权威性角色的缺失,信息真假难以判断,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网络世界中“把关人”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能活跃社会氛围、生成健康观点的社会舆论要鼓励、要加强,要聚焦民之所需、民心之向的共同关心关切的信源进行甄选。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形成,绝不是只有主流媒体的一家之言、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到社会讨论、社会舆论当中来,对于那些贴近实际、反映现实、坚守底线、传播正能量、活跃社会观点的舆论信息,要给予更多发声、展示的机会,发挥对社会整体的有利影响。但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各种错误的舆论、思潮、谣言、谎言诞生的温床;如若不加以把关,一旦正确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缺失,轻则酿成舆论风险,在社会大众当中引发舆论波澜,重则被反对势力、敌对势力利用,造成社会整体的价值迷失。思想舆论阵地不占领、不扩大,就会杂草丛生,话语权更无从谈起。因此,面对这些舆情风险,必须让主流媒体在把关方面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只有在舆论产生的源头形成快速研判,才能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与主导权。在这两个方面的“一加一减”,就能在总体上保持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正常进行。

  三、注重议程设置,健全共识性程序机制,激发网络引导舆论的“风向标”效能

  从网络引导舆论的过程看,建构健全共识性对话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程序机制,特别是主流媒体要介入到议程设置当中,为舆论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被塑造出来的舆论本身的特征。众所周知,互联网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多元特性,网络作为当前世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容纳了包罗万象的多元主体、多元文化、多元思潮、多元结果。

  这种复杂性的存在,为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其一,网络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提出了现实要求。一个社会当中多元观点可以激发社会大众表达意见的活力,但缺少权威主体、主流舆论的引导,将会导致舆论走偏,带来社会舆论“以谁为主”“聚焦什么”的存在难题。此时,就需要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形成的过程中,针对国家的建设需要、发展方向、大众偏好设置相应的议程和主题,为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把好方向。其二,网络社会具有的高度复杂性,不仅对主体设置议程提出了要求,它也要求必须根据广大网民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宣传社会的主旋律。舆论引导当中突出人民性,也就是要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话语表达,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在用户对象方面的针对性,从而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发挥网络舆论引导的“风向标”效能。

  四、加强监测预警,把握共识性趋势走向,聚焦网络引导舆论的“晴雨表”效能

  在网络舆论引导的末端来看,需要加强主流媒体对舆论的监测,把握好“共情”的趋势与走向,发挥好“晴雨表”作用,科学全面地把握舆论的趋势与走向。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科学区分网络引导舆论的“三个地带”,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新时代,要守好红色地带,坚持党管媒体、正面引导,发挥好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的主阵地引导作用;抵制黑色地带,自觉地甄别和抵制各种负面舆论信息,对舆论信息的变异态的流言、谣言以及虚假的信息加强监测筛选;对灰色地带的舆论信息,党和政府部门要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平台,依托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形式,确立官方权威层级的“意见领袖”,促进舆论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注重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方主流媒体网络工作站制度,完善各地记者站及其配套资源、设备,保证“硬件”的完善与完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都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体系,在保证信源真实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之上,提升时效性与时新性,加强政治回应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应注重提升社会大众主动举报流言谣言的意识与能力,逐步打破地方壁垒与利己主义的观念,引导社会大众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各级党政机关应注重组织权威专家、主流媒体以及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队伍,运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依托全天候、全方位、全网域的舆论监控与预警机制,对错误舆论,敢于亮剑有所为;对煽动性舆论,为舆情降温有所不为;对正确舆论,鼓励发声时时为。

  概而言之,网络引导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进行参与、表达和监督,核心机制在于“共识性对话”,它要求舆论引导从以往的“独白式单向引导”走向“共识性多元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消解差异、寻求共识。从主体性的分析角度切入,党和政府作为网络引导舆论的主体,始终应当坚持舆论引导的党性与人民性,注重把关和议程设置,直面社会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回应好社会的核心关切,以对话的有效性实现引导的持续性与全过程性,实现党心与民心相通、夯实民心政治的基础,进而增强公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任。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