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资讯

汉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词语:材料、概念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2024-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3月16日上午,“汉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词语:材料、概念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拉开帷幕。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2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从材料、概念与翻译等三个方面,探讨自西学东渐以来汉语近代新词新义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尤其注重发掘中国在词汇方面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国河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家湘提到,汉文在历史上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书面通用语,构成以汉语经典为核心的东亚学问体系。西学东渐,东亚又利用汉字成功完成了与西方近代知识体系的对接,形成一个近现代东亚汉字词文化圈。整理研究东亚视域下的近现代新词语,有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影响与东亚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着深远的意义。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介绍了近年来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取得了一系列丰富成果,不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汉字职用学理论、跨文化汉字理论、古文字研究、域外汉字研究和汉字文化等方面的普及推广工作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云桓主持。 
  近现代新词与外来词相互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周荐分享的题目为《近现代新词与外来概念的和谐共生》,认为汉语词汇的发展以双音节化为主,且具有包容性,可以博采众长而继续维持自身的民族特性。近现代面对大量的西方外来概念,中国选择了许多日译词、日造词,而其中许多直到今天仍有生命力。这都是因为它们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大阪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田野村忠温分享的题目为《“卡车”的词史——其产生和发展》。田野村教授首先表示他一直对“卡车”即“car+车”的构词及其货车的特指义存有疑问。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卡车”曾有三种用法,马车、火车、汽车。用于马车时,“卡”表示马车,即“cart”。用于火车时,用于表示passenger/freight/openfreight car的“car”,表示货车、客车。用来指汽车的“卡车”一开始也是兼指载货汽车和客运汽车,后面才特指货车。但还是不太清楚表示汽车的"卡车"的词源到底是什么,留待今后课题。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研究员黄河清的分享题目为《从〈近现代辞源〉到〈近现代汉语辞源〉》。他回顾了自身辞典编撰的经历,强调了辞典编撰之不易,并主张今后的词典编纂应以多人协作、线上协作的方式进行。
  越南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的分享题目为《汉字文化圈背景下近代越南汉字新词研究领域的若干思考》,他回顾了越南国内外对近代越南汉字词汇的研究,然后讨论了对越南汉字新词研究的若干问题,包括主要材料的确定以及从东亚到越南的交流路线。 
  外来词的研究要名实相符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的分享题目为《关于“外来词”研究的几点疑惑》。李运富对于学界多以“外来词”“借词”指称“来源于外语而经过改造或重造的汉语词”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类词仅仅来源于外语,并非外语词的原貌,经历了汉语环境中的自创,因此不宜说是“外来的、借来的、吸收来的”。要表示“来源于外语的汉语词”这个概念,使用“外源(缘)词”更为准确。其实,因翻译佛经(梵文)需要汉字系统创制了许多原来没有的新汉字,这些新汉字(如魔塔等)就没有被称为“外来字”“借字”,如果称为“佛缘字”“外缘字”则是可以的。此外,“外源词”的探源问题值得思考。他提出,外源词的来源具有复杂性,所谓“外源”不是整个词语的所有元素都来自外语,只要某个词语有一项元素来自外语,这个词语就可以称作外源(缘)词。有的外源词可能来源于外语的口语或方言,在传统文献中不一定能找到词源。外源词被创造后在汉语使用中可能发生变化,异解另构(重新分析)的词语是外源词的同形词,不再是外源词。
  韩国教员大学教授金锡永分享的题目为《东亚同形汉字词的性质和范围》,主要探讨了三方面问题。第一,东亚汉字词不能从书写层面谈同形。要阐明“同形汉字词”的性质,可以引入西方文字学“字位”和“还原形”这两个概念。前者可以解决“同字异体”的问题。后者可以解决“同素异写”“同素异字”的问题。第二,越南语中的“同素逆序”和韩日两语的“语法性混种”均为遵循该语言内部语法规则而产生的词形,可以看作准同形词或非典型同形词。第三,提出历时层面的“基层形”概念,可以使一些在历时层面上形成同源关系,但共时层面上并非同形的词排除在同形汉字词范畴之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孙建军分享的题目为《有关唐通事未刊译本〈和解万国公法〉汉语译词的考察》,梳理了1868年旧长崎通事翻译的《和解万国公法》中汉语词汇译词的使用情况,并结合汉译原本的对照进行考察。《万国公法》从汉译到汉文训读到再到译成日文,可以说是日本明治维新吸收消化西方知识的缩影,展现了唐通事译者扎实的汉语和英语能力以及支撑这种高水平翻译背后的团队力量,这些译者的译著对于了解明治时代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挖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整理和研究东亚视域下的近代新词语,将有利于推动汉语国际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促进汉字文明的跨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会议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主办,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所属越南汉喃研究院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