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锐评】十年自信考古人

2022-1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1950年代末起,中国考古每当在国庆整十年之际,一般都有一个十年成就综述一类的总结文章发表。只要持续关注就会发现,后一个十年的成就综述,总比前一个十年丰厚。但若进一步比较分析,你会看到1999年以前的综述,基本都是在谈发现和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后,考古人拓宽领域,重点在把事业做大做强,十年成就综述中也渐渐有了新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探寻积累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第一个十年的大胆摸索,在第二个十年,中国考古事业在高起点上再奋发。若从今年回看,也恰是“文化自信”提出整整十年。十年3650天,考古几乎天天有新发现,周周有大事发生。在“文化自信”的建立过程中,考古人既是文化自信源泉的挖掘者,也是文化自信的自我提升人。以我的有限记忆了解,既从看考古发现研究,更从看考古人的角度,回顾一下考古大军前进在“文化自信”十年奋进历程中留下的几个片段侧影。

    叹为观止新发现 

  有人在夸赞我国的考古事业时说到,新中国最不缺的是考古新发现,几十年来从不间断。我们总以为是叹为观止的新发现,很快就被更不可思议的新发现所超过。这十年也如此。例如,一大群见多识广的顶级考古学家刚在陕北考察了新石器晚期体量庞大、构造复杂、遗迹丰富的石峁古城,感慨既有认知有限。紧接下来在江西海昏侯墓前,被堪比帝王陵里堆积如山的宝藏出土而折服。海昏侯墓里的金银器刚把大家眼看花,第二年又却被四川江口海量的张献忠沉宝所吸引。这些宝藏都还整天在眼前晃来晃去,进而又被浙江良渚遗址里的巨型水坝所叹服。最晚如去年发现的三星堆六个祭祀坑,更是将中国考古新发现所造成的学术影响和社会轰动推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东西和南北,上下五千年,让国人从这些新考古发现里找到了满满的自信。

  考古若只停留在发现层面,那和挖宝区别也不大。我们更看好的是这十年的考古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继上世纪末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本世纪初达到预期目标顺利结项后所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宣布中国文明五千年的重大成果以及中国考古人提出的文明认知新标准,正在开展的国家项目“考古中国”这几年取得的初步成果,则让人感到未来十年的中国考古比这十年更加可期可待。

  衡量考古成就和水平,更重要的是看成果的整理和公布。这就是行业所说的发掘报告。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考古行业的人所见到的所有考古报告大概不会超过100部。2000年前后,国家文物局还在为限期完成多年积压未出的考古报告而制定专门整治方案。这十年来出版的考古报告整理出版速度是前几十年无法比拟的。考古事业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走近大众显初心 

  考古重大发现的电视和新媒体新闻直播。很早以前对考古大发现的直播从学术机构到上级管理部门,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这受多种因素比如管理、安全、业务的影响,其实也有个自信的问题。四川江口沉宝发掘向社会开放,一改以前进入大量出现珍贵文物就更加封闭作业的做法,反倒是到珍贵文物出水阶段,更加向社会开放,安排社会观众有序现场观摩,这一做法社会反响极好。去年的三星堆祭祀区发掘中的长时间多媒体直播,据说社会观众达30多亿人次,远超2002年埃及胡夫金字塔考古对世界现场直播的十多亿人次。考古人还连续两次特邀走进央视除夕春节晚会展示成果。

  2011年,四川考古院自筹资金策划“三星堆校园”公益系列活动,主动联系大中小学,免费讲座,一年期活动,走进了全省各市州104个学校等社会机构,当时的行动中联系到的一些学校还有抵触情绪,在业内和社会上掀起不小的议论。最近几年考古讲座成井喷式爆发。每个省考古院所,每个大学考古院系,每年都有不少公共考古讲座,我估计,平摊到全国1000多个领队,每年人均一场是绰绰有余。去年我曾应邀在杭州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召开的年会上做了一场考古讲座,主办方告诉我现场有700人,线上有70000多人在听。组织这种活动的往往还不是考古机构。今年就有两个985理工大学请我协助联系最新考古十大发现每一位获奖者,为她们学校各讲了十场最新获奖的学术报告。至于电视台、新媒体开设栏目,邀请考古专家科普及其传播的广度也是前所未见。更有不止同一个电视台的多个频道都设考古类栏目的。

  这十年考古人的自信也表现在考古机构的壮大。把发掘研究做好,把成果及时发布,始终端正行业风气,有为必定有位。几乎所有考古院所的编制数成倍增加,这是全国从未有过的景象。与此同时这十年开设考古文博专业的大学也不鲜见,特别是理工类大学如上海交大、华中科大、西北工大、电子科大、南方科大等知名大学,或设立文保院系,或增加研究机构。对此,有人调侃说,当今中国的大学最热门,国家最需要的专业有两个,一个是芯片制造,一个是考古文博。

  自信的考古人自己办起了考古博物馆,早在2013年就有考古院所在无编制无经费的条件下开设虚拟考古体验馆,随后,好几个省考古人更是大手笔运作。今年就有陕西、湖北两个规模宏大、展陈一流的考古博物馆盛大开馆,与同城的历史博物馆互补互促,相得益彰。

  在不少人观念中,博物馆必须要有珍宝,2019年,南方科技大学与全国近30家考古机构以共建共享方式建设考古陶瓷标本库,作为副产品仅有100平米的《陶说》展览,以库展合一,透明可触的新颖陈列形式,展出全国400个遗址,涵盖10000年的4万件考古陶瓷片标本,引来全国围观,还被牛津大学和亚洲考古网站长篇报道。有人说这也是自信,是眼光独到,是变“废”为“宝”的自信。

    “科技+考古”腾飞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走出国门的一批考古学者,学成后陆续归来,和国内的学者一起开拓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水下考古、实验室考古、盐业考古以及各种标本成分分析和年代检测技术等新方向,把旧石器、新石器、东西文化交流、科技考古等研究引向深入。以动植物考古为例,如果说十年前对许多工地来说还是选修课的话,那这十年俨然已成必修课了。德国刚获今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帕博教授培养的中国女学生已在中国用和他一样的方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成果。就在最近一年,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有人被评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这十年来,考古人的自信表现,除了紧跟国际科研前沿,还勇于自主创新:北京大学提出的文明基因库建设,山东大学的考古实验室,西北大学考古队扎根乌兹别克斯坦,南方科技大学的考古标本数据库计划都令人耳目一新。创新是个体系,创新需要环境,创新需要勇气。除了以上大处着眼的创新,越来越自信的中国考古人,也在小处着手:全球第一座虚拟考古体验馆、第一家文物医院和文物移动医院、国内第一本考古卡通书、第一部让一件文物活起来的数字动漫故事片次第亮相。

    中国考古的世界范儿 

  十多年前,考古走出国门发掘是值得炫耀的事,这十年来中国考古学者工地分布亚非拉欧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考古人在越南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工地,自信地向所在国的专家演示洛阳铲的使用方法。以前谈到中国考古发掘工地分布之广用“大江南北、边疆内地”来包罗,而今天若再说就得改成“从青藏高原到西伯利亚、从黄河到尼罗河、从中美洲洪都拉斯到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才足以概括。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外访问期间百忙之中接见所在国的中国考古发掘专家队伍,两年内两个考古专家被请进中南海汇报考古工作,科普考古知识。以上新闻一时传遍四方。

  十年前,在国际刊物发表考古论文还是只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个别单位偶尔的重大新闻。这十年来,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考古院系的师生也频频在国际学术刊物亮相。中国考古底气十足地向国际发布文明探源等成果和文明的中国判断标准。

  201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次派出六位青年学者到美国参加世界考古大会,他们都在会上用英语发表了论文。一个内地的,只有80人的省级考古学术机构,能一次派出六位青年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以英文发表论文,这在十多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当今在国际考古论坛上,我国学者已是常客。

  在走向世界舞台的同时,考古人还自己搭建舞台。2016年,在郑州召开了第一次中国考古大会,接着2018年在成都、2021年在三门峡又召开了两次中国考古大会。此前历史上全国性考古学术会议,每次最多200来人参会。但三次大会的特点是人多——每次参加者都近千人,论文400多篇。按不同学术方向设了十多个分会场,盛况空前。另一个中国人发起搭建的舞台是“世界考古·上海论坛”。这是中国为世界搭建的考古舞台,从2013年首届到今年已开第五届,参加国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获奖的世界考古新发现认可度极高。

  一个人生命中有几个十年呢,据说中国人均寿命很快会达到80岁,这样说来,我们每个人大概有八个十年之多。但是除去成长学习和其后退休的岁月,平均每人工作年限也就约3到4个10年,这样看来,十年却又是不长的岁月。过去的十年里,考古人赶上考古事业发展最快、最受重视的大好年华。正因为如此,考古人自信也在过去十年得到大大提升。这十年的考古人幸运且幸福。我们的前辈一定很羡慕我们,也对他们开创的事业有今天的局面而深感欣慰。

  受惠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前100年尤其是最近十年考古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应该坚信,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考古事业会越来越好,考古人会越来越自信。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