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会议时间

2023-03-06

会议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3月6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家图书馆获赠“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共同启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仪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断深化 

  张东刚表示,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的出版是一项厚重的基础性、创新性成果。丛书主旨鲜明,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词和聚焦点,系统化研究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理论逻辑、实践问题、未来方向,深刻解读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丛书主题突出,基于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多角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从哪来、怎么走、向何处去的问题,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丛书主线清晰,通篇贯穿“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着力探索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张东刚希望以丛书的编辑出版为契机、为抓手、为载体:更加深刻地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引领力,讲清楚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两个确立”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定盘星”和“压舱石”。更加深刻地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力,讲清楚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起清晰科学、可感可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标志着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党的理论创新进入新境界。更加深刻地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力,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更加深刻地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导力,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概括,更是实践要求,是指导我们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金钥匙”,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艾平表示,当前,我们把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的光荣使命融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首要任务之中,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延安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文明力量;传承延安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领导力量;永续延安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汲取历史力量。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继续通力合作,坚持发挥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在新时代不可替代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作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表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图书馆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精神,通过举办展览和宣介活动、设置专题学习展示区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将陈列在国家图书馆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题学习展示区,将把这套丛书作为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读本,更好地组织开展系列阅读学习和宣传推广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新书发布仪式暨赠书活动。他表示,希望借助此次赠书活动,充分发挥各单位平台优势,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勇毅前行。同时,对外宣介好、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世界听到、听清中国声音。

  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具有新的变化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谈道,一是机遇更具有趋势性;二是挑战更具空前性;三是机遇与挑战的新关系是以成功应对挑战作为把握机遇的前提;四是机遇存在的不确定性,即如今的战略机遇期是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原则、战略举措、时间蓝图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深刻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需要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作为现阶段中心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高质量发展认识深化的过程,完整理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途。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二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内涵和本质、中国特色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三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四是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六个重大关系;五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做出全面回答。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从民族特色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角度进行了阐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使命担当;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立足于经济平等来讲政治平等、思想平等,立足于经济解放来讲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观点;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要求。

  多角度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认为,首先,从现代化本质入手,现代化是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包含发展转型、体制转型和秩序转型三个方面;其次,聚焦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主要以如何从传统体制转向现代体制、增长模式转型、现代国家秩序的建构等内容解释道路选择和变迁;再次,阐释后发国家在谋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陷入体制转型的困境,难以实现从依赖高增长向防收缩的经济转型、没有实现现代秩序建构的转型;最后,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道路的选择与变迁。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以防收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国土空间格局需要注意五大战略导向:一是国土空间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物质来源,应体现突出生态保护、粮食安全、资源节约集约的国家意志导向;二是坚持永续利用导向,提升国土空间的开发适应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导向,综合考虑城乡空间内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供需布局,促进各类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四是着力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各种经济政策加以引导和调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表示,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社会建设可以概括为三个“新”:瞄准新定位,把社会治理放在新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充实新内容,社会建设的重心要从面向“小社会”的“小建设”转向面向“大社会”的“大建设”,从连结转向团结;采取新手法,社会建设要从“为社会”逐渐转向“靠社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连结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活跃,连结与团结、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张力前所未有地增大,需要更加深入地领会和发扬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原副院长马卫防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创造性地深化拓展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这既是实现军事现代化、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魂”和“纲”,更是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一是立起了军事现代化一流的高标准,将纵向发展与横向对比相结合,制定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二是擘画了军事现代化一流的蓝图,即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的协调发展的一流,军事理论、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流;三是推动了军事现代化一流的实践,新时代以来,党的军事战略指导渐趋主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武器装备更新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世界文明进步带来新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已有现代化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表示,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立意和路径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以无可辩驳的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只一条,每个国家都可以基于自身实际,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给人类世界未来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自我革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实践中遵循创造现代文明的劳动逻辑,将马克思关于现代文明转型的构想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打破了“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形成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华文明实现重塑的历史前提;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现代化道路走向新的文明形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确立了超越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的新发展观,推动不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对话与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点,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一个难点。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理论界、学术界,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我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今天召开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研讨会,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新道路、新征程,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与世界历史意义,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2022年10月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陆续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目前已出版16卷。丛书由张东刚、刘伟主编,凝聚校内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