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跨文化理解的推行者

——乐比雄教授

2024-05-10 作者:刘作奎 张金岭 王莹 杨光 马麟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乐比雄(Alain le Pichon)教授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创始院长。1942年,他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他的很多长辈和兄长都从事政治甚至军事工作,唯独他选择了学术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他与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一见如故,并开启了跨文化研究事业。他们认为,完全应该而且也有可能超越原有文化的屏障、偏见、傲慢和无知,形成一种“跨文化”的视野,并主张“放眼东方”的理念。从跨文化视野看,他提出了互惠人类学概念,主张世界需要更多往返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人类学研究者,倡导“第三世界”的人类学家来撰写研究西方的民族志,让非西方人成为西方的研究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乐比雄教授还因为推动非洲人类学者研究法国而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他由于选择坚守自己的跨文化研究事业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学术头衔、法国学界的支持和发表出版权等。不过,在他身后,也有一批有智识的学者坚定地支持他,使他在互惠人类学的道路上一直走到今天。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得到了中国学界的支持,开启了与中国学者持续深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法合作历久弥坚,结出丰硕果实。1987年,乐比雄教授来到中山大学,开始了他与中国学界长达近40年的交流与合作。他与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合作甚多,双方共同创办了《跨文化对话》杂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又与赵汀阳、王铭铭、黄平等中国学者开始了不间断的合作与研究。2019年,乐比雄教授与赵汀阳以中文和法文出版了两人合著的通信集《一神论的影子》。乐比雄教授的学术努力远远超出了狭义的中法双边关系和中欧关系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他在法国创办了欧洲跨文化研究所,他和艾柯既是创始人,也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乐比雄教授认识到,与中国学界的交往合作是推动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乐比雄教授与中国学者一起参与组织举办了四届中欧跨文化高峰论坛。第一届是2010年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办的,时任中国总理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均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第二届于2011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三届于2012年在巴黎卢浮宫举办,第四届于2014年在北京APEC会场举办。

  在乐比雄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赵汀阳、黄平等的积极推动下,近些年来,一项具体的跨文化项目——编撰《跨文化误解辞典》得以开展。这个项目完全是自愿行为。目前,《跨文化误解辞典》英文版已出版第一卷,包括34个词条,每个词条有一篇“中国视角”、一篇“欧洲视角”和一篇“对话总结”。前两篇由一名中国学者从“中国视角”、一名欧洲学者从“欧洲视角”分别撰写,“对话”部分则是两位学者讨论后的共创。每位作者从历史和学术维度着手,追溯一个词语在各学者本文化传统中同特定概念的指涉关系及其变迁,并尝试在共同的理解框架中同另一视角对话,探索了在中欧跨文化语境下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关键概念的含义、误译和“误解”。

  在2024年5月3日举办的“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乐比雄教授回顾了自己从事跨文化研究的经历和心得以及同中国学界合作交往的历史,并走下演讲台向参会者展示《跨文化误解辞典》。他表示,跨文化研究是他的毕生事业,也是促进中欧文明交往和对话的重要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