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

——访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

2024-04-01 作者:白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面临国际风云变幻和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稳健增长。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不仅极大提振了全球经济发展信心,而且赢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赞赏。然而,近期在一些西方国家政客群体中,中国经济“唱衰论”此起彼伏。事实上,几十年来,西方唱衰中国经济的种种论调,诸如“崩溃断链”“增长源泉枯竭”等从未断绝。

  为解读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增长趋势,本报记者采访了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孔子学院巴方院长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Luís Antonio Paulino)。保利诺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阻碍重重的严峻形势下,西方经济体深陷泥潭,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依然脆弱,“硬着陆”风险仍然存在。相反,中国经济面对外部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依旧能够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显现出其活力足、韧性强的特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强大动力源泉,而西方国家存在的中国经济“唱衰论”终将不攻自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有诸多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轨迹?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得益于哪些因素?

  保利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诸多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出色领导下,中国在经济改革中的每一个历史时刻都采取了正确的政策,这使得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接近10%的增速,保持了稳定且可持续的增长势头。

  如果我们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苏联的失败教训相比较,会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治体制稳定是促成中国经济飞跃的重要因素,这使得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需要关闭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这在客观上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带来社会动荡,然而现实中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中国才能勇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状况,不断采取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政策措施,中国经济也才能给予民众充分的信心。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仍有能力实现比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高得多的增长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从1980年到2022年的42年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上升到28%,这相当于翻了许多倍。应当说,中国经济在未来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证明具有诸多优势,中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坚持,助力其成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条道路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这种模式与人们在西方所目睹的经济增长模式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富人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穷人财富为代价,与其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只会是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与社会极化。

  中国经济富有韧性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使得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遭受巨大冲击,但中国经济成功经受住了这两次危机的严峻考验。对此您作何评价?

  保利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了严重冲击,这种冲击引发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长期埋伏的危机,对公共财政、私营经济、工人收入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整个社会陷入危险的恶性循环。今天,西方盛行的是一种对未来极度悲观的情绪。不论未来经济形势如何,人们总会持有悲观态度,似乎他们可以隐隐预知另一场危机即将来临。

  当前,国际形势动荡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放缓。许多学者都在讨论全球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中埋藏的隐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亚当·图泽(Adam Tooze)运用“多重危机”(polycrisis)学说来定义当代世界,并描述新冠疫情、国际冲突、能源危机、生活成本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之间的相互作用。

  毫无疑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证明,中国经济比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更富有弹性。中国经济固然也面临国际环境中多重不利因素带来的挑战,但中国并不允许自己被长期笼罩西方的悲观主义所同化。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成功实现了3%的增长。2023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促进经济复苏,成功实现了最初设定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新冠疫情影响中迅速恢复过来的国家。有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四分之一的贡献率来自中国。

  到目前为止,虽然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已经避免了“硬着陆”的最坏情况,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仍未完全从新冠疫情中走出。西方的保护主义政策冲击着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必须指出,若没有来自中国的援助,一些发展中经济体所面临的情况会更差。让我们以巴西为例,尽管面临来自全球经济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巴西经济在2023年仍实现了3%左右的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市场对巴西出口产品的巨大需求。2023年,巴西对华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

  中国经济与西方富裕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西方富裕国家的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很大程度上被市场不稳定因素所影响。而中国政府寻求保证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稳定性,并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清晰的视野和方向来指导其投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市场投资者例如企业家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在这些预期是消极或模糊的情况下,企业家会倾向于放弃投资。中国政府无疑深知这一点,并因此通过明确的政策指导方针调控市场主体的未来行为,从而保证稳定的经济行为与投资流动。

  成功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些学者称,对于任何中等收入经济体而言,在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中,都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您认为中国经济是否也面临这一挑战?

  保利诺:事实上,从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经济体向中高收入经济体过渡的过程是复杂且矛盾的,因为在解决某些棘手问题时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始于18世纪中叶的西方工业化进程,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促成了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如全球变暖、河流和海洋污染、流行病高发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等。此外,一个社会越是走向尖端技术前沿,经济上变得越富有,就越会发现自己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这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越接近顶峰,就越艰难。从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法的视角,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即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将带来对于人类自身的否定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本身对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并推动其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但也使中国不可避免地直面全球经济逆境的洪流。然而,值得赞赏的是,中国为应对新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政府始终能够以足够的智慧引导国家的发展,从而成功地防止了中国经济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证明“唱衰论”荒谬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一些西方政客对于中国的经济前景有着各种揣测。面对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西方国家似乎越来越焦虑不安,中国经济“唱衰论”也因此不断出现。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保利诺: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以来,在西方媒体上经常能够看到关于中国经济的负面新闻。一些西方的报告和简报总是乐此不疲地宣称中国将迎来经济危机。有人危言耸听地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边缘”,中国经济的“增长源泉”已经枯竭,然而这些观点毫无根据。这些猜测性的新闻可谓无中生有。西方某些政治人物对于唱衰中国经济的“愿望”总是不加掩饰,然而,必须指出,这些“愿望”没有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中国经济用事实证明了“唱衰论”的荒谬性。

  事实证明,在全球经济仍未从新冠疫情泥沼中完全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余波仍在、世界经济在过去十年里深受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阻滞之际,中国经济显示出了十足活力与高度韧性。正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所示,按不变价格计算,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2%,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数据显示,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关键引擎的地位依然稳固。

  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其中一部分来自结构性周期性问题,如人口老龄化、规模收益减少、后发优势不足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房地产行业变局等。其中,被外媒提及最多的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然而,相关问题并非投机泡沫破裂的结果。在许多国家,房地产泡沫是市场自发形成且不受政府控制的,正如过去几十年间在日本和美国发生的那样。近几年,中国政府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纠正某些可能损害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偏差,使住房回归居住的属性与本质。一切都表明,房地产行业将会“软着陆”,而不是一些人预测的灾难性崩溃。

  然而,西方媒体总是喜欢忽视这些积极的事实,将目光投向所谓的“问题”。同其他经济体一样,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和欧盟在过去十年中带来的长期危机的影响。但许多迹象已经表明,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存在根本不同,中国政府也始终能够采取必要措施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从容应对一系列困难与挑战,这一点尤为值得肯定。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封锁,企图阻止中国经济发展,但必须承认,中国经济仍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并将持续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