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意识形态推动语言发展

2023-12-25 作者:刘雨微/编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语言塑造了人们感知世界并与之互动的方式,不同种类的语言也可以在同一个社会和谐共存。近日,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跨学科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帕布罗·罗德斯(Pablo Rosillo Rodes)等人在《混沌》期刊上发表论文,探讨了语言意识形态(language ideology)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罗德斯等人认为,语言系统的动态变化往往取决于语言社群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使用者对某一种语言形式的共同认识、假设和感受决定了语言的繁荣发展或消亡,尤其是在多语言社会当中。

  语言转换也叫语言迁移、语言替代或语言同化,是指一个语言社群逐渐转用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目前,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假说来讨论语言转换的不同机制。然而,罗德斯等人发现,原先的理论假定往往忽视了语言意识形态这一因素。语言意识形态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不同文化社群的语言使用特点,包括社群对特定语言形式的共同认知、假设以及感受。语言变体指的是一种语言在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或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呈现的差异,广泛地存在于多语言社会当中。罗德斯等人认为,研究语言意识形态有助于揭示社会对不同语言变体的认识,表现为语言态度。

  罗德斯等人将语言意识形态和持有相反语言偏好的个体间的互动一并纳入研究范畴。他们采取了一种基于社会的定量研究方法;该社会只存在一种语言,以及标准和白话这两种变体。接下来,罗德斯等人搭建了一个数学模型,用来预测不同语言共存的先决条件,并展现了语言变体的社会分布情况。

  研究表明,个体的语言偏好在语言系统的动态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显示,一种语言的社会声望是决定其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些时候,一个人的语言偏好可能会抑制社会声望,进而影响特定的语言变体。在某些条件下,不同语言偏好的个体之间的交互程度,也可能导致其中一种语言的消亡。不过,已消亡的语言也有一定的概率再度回归,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罗德斯等人还指出,语言系统的动态变化也取决于不同语言社群之间的联系。持有不同语言偏好的社会群体的融合程度越高,语言变体在同一社会中共存的可能性就越低。通过研究有限尺寸效应,罗德斯等人还发现,语言变体共存的时间将随着社会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罗德斯等人的研究综合了语言接触研究和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意识形态的探究。它不但拓展了数学模型在语言学中的实际应用,还为国家制定语言规划和保护濒危语言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参考信息。

  (刘雨微/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